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品读习近平引用过的三苏名句
期刊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处常常使用诗词、古语、格言等典故,话语精辟,切中要害,意味深长。人民网曾以“常提儒家名言苏轼名句最多”或“儒家名言最常提名人名句看苏轼”,来概括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情况。三苏名言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深邃的中华文化哲思。总书记引用三苏名句,巧加点化,“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周云容(整理)[1]
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
期刊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模式之一。宋代中外朝贡关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其政治性、军事性 ,尤以韩中朝贡关系为甚 ;二是随着市舶贸易的发展 ,统治者不断控制朝贡贸易的规模 ,朝贡贸易遂经历了由盛入衰的转变。与此同时 ,宋代的朝贡制度亦有所发展变化。
李云泉[1]
瓦屋山 人间仙台的蓊郁与绚丽
期刊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寄黎眉州》诗中写到的“瓦屋”指的瓦屋山,是一座与峨眉山并称“蜀中二绝”的蜀中名山。瓦屋山山顶方平厚正,状若瓦屋,故而得名。无峰而立的瓦屋山,又被人们称为“人间仙台”。
夏咏荷;康志立
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苏轼散文文体形态论之一
期刊
体制是文体形态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苏轼散文按其体制可分为辞赋、论说、传状碑志、尺牍、奏议公文、箴铭颂赞、序跋、杂记八大类,其中辞赋、论说、题跋、尺牍、杂记五类体制创新最为突出,即努力突破已有的写作规范,破体为文,进一步开拓散文写作的新天地。苏轼散文体制创新一者源于他"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创新精神,二者与他"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思想紧密相关。
王渭清[1]
厘析几例常见错误,打开学生思维的“心结”
期刊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一定会发现,有些习题学生会出现惊人的雷同错误现象,年年这样。有的老师习以为常,采取被动的“错题改正”方式,便置之不理;有的老师少见多怪,采取主动的“熟能生巧”方式,便心安理得……最后学生错误屡见屡犯,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张勤勇[1]
苏轼的管子学浅析
期刊
苏轼在策对、奏疏和经学著作中多次引用《管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智慧、道德子以高度评价,并将《管子》与儒家经书并举,表明苏轼对管子的尊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管子学特点,即坚持学以致用,坚持学术研究道德,坚持经学、史学、诸子学的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而其为丈基础是通经致用指导下的经学思想和文学思想。
王莉[1]
《金缕衣》在宋代的歌唱与寿词《贺新郎》
期刊
唐声诗《金缕衣》,宋人或称《金缕》、《金缕曲》、《金缕歌》。两宋时广为传唱于酒宴,尤其是寿辰绮筵,成为一支“生朝曲”。词调《金缕曲》借《贺新郎》曲调“翻唱”,亦多做寿词。宋人描绘《金缕衣》的歌唱声情为“缓”、“缓缓”、“细”、“细细”、“低”、“清”、“清声宛转”等,轻细柔美。歌者一律为妙龄女子,词人多用“莺唱”、“莺舌”、“燕语”比拟,伴奏乐器多用箫管细乐、红牙拍板。宋人歌咏,不出感春、惜时之主题。明人“盖以辞隐谏”之说,实为臆测。当代学者或据以“发覆”,将“金缕衣”释为帝王的金缕玉衣,与皇位相联系,以为李觊觎帝位,杜秋作歌劝止,实乃牵强附会。
杨晓霭[1]
岳飞之死的文化悲剧阐释——宋代文人政治的历史困境
期刊
岳飞之死乃是宋代政治的一大悲剧。一般认为是高宗、秦桧为与金媾和而杀岳飞,但从更深的政治文化角度来看,岳飞实为士大夫集团所共同谋害。它象征了士大夫从武将手中夺回兵权,重新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的文人政治的体制。岳飞之死乃是宋代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文人迫害武将传统的历史的继续,显示了宋代文人政治自陷于历史困境的循环。本文拟从士大夫的夺权与岳飞之死的内在关系,追溯岳飞冤案与宋代文人迫害武将的传统,重新阐释岳飞之死所隐喻的历史真相。
张劲松[1]
茶禅一味与云居山——“吃茶去”源头小考
期刊
叶静[1]
宋诗的发展历程
期刊
本文分六个阶段 ,描述宋诗的发展历程。认为宋初诗坛主要是模仿唐人 ;欧阳修和“苏梅”崛起后 ,诗风为之一变 ;到王安石、苏轼手中 ,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时代特色得以确立凝定 ;江西诗派继起 ,建立起新的创作范式和审美规范 ;随后的南宋四大家 ,又把宋诗推向新的辉煌 ;宋末诗坛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只有文天祥等人的诗歌 。
王兆鹏[1];李菁[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