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苏轼与程颐在性情论上的分歧
期刊
苏轼的性情关系论是其道论在人性论上的必然表现。苏轼认为道在现实界是以生生之易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到隐藏于其中的道。道与易的关系在人性论上对应于性与情的关系。与道在易中相一致,性在情中,因此只有将情流露得自然而然以至不自知时才能真正彰显人性、体现人性。而程颐是用性的道德理性来规范情,对情进行约束与抑制,因而其情就表现为抑制性与道德理性主义的特点,而忽视了人的情感多方面的需要与价值。
胡金旺[1]
《唐宋八大家文钞》在朝鲜文坛的传播、再选与影响
期刊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传入朝鲜半岛。至十八世纪,因迎合了朝鲜后期文坛对"秦汉古文派"模拟文风的反思意识以及由此兴起的"由唐宋上窥秦汉"的创作理念和用正统古文纠正稗官小品文风的实际需求,并顺应了"朱子学绝对化"的学术思潮,《唐宋八大家文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在朝鲜社会,不仅有《唐宋八大家文钞》的中国刊本与朝鲜刊本流传,还有针对《唐宋八大家文钞》所收录的八大家散文进行再次拣选的"选集"问世。这些"再选集"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体现出朝鲜社会在接受《唐宋八大家文钞》的同时,又对自身文化风俗进行着文学评判与现实考量。
韩东[1,2]
跨越时空的群体性唱和——“苏门”晚期交游考述
期刊
“苏门”交游晚期,成员之间的现实联系十分稀见,代之而起的主要是隔绝环境里的独自追忆,但此时仍有几次重要的群体性唱和活动。这些群体唱和大多不具备互动关系,而带有追和的性质,从交往的层次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群体思想与情感基础上的潜在交往或神交,是“苏门”群体内聚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苏门”后期存在的显著标志。
崔铭[1]
《唐诗类选》选杜诗发微
期刊
随着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选诗的风气也盛极一时。据《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等记载,唐人选唐诗,多达六十余种。然而这诸多的选本流传至今的仅有十种,其余都散在唐宋以后的各种类书及总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众多的唐人选唐诗中,选录杜甫诗者只有韦庄的《又玄集》与顾陶的《唐诗类选》二种,因此,这两种选本无疑对我们研究杜诗具有很大的作用。
胡可先[1]
浅论苏轼对杜诗用典的接受
期刊
宋代张戒云:“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①“始于颜光禄”是否为事实尚且不论,但在诗歌中普遍用典到杜甫确实呈现丰富多样的情形。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统计,仅是151首七律就用了132个典故。在宋代诗人中,用典可跟杜甫媲美的要数苏轼。叶燮说:“苏诗常句中用两三事者,非骋博也,力大故无所不举。然此皆本于杜。”②可见苏轼用典之多,且受杜诗之影响。下面细而言之。一、接受杜诗用典与现实吻合的特色杜甫的《赠韩林张四学士》说:“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张公子”之典出自《汉书》。因为汉成帝出游总与张放一起,张放有才华,封富平侯。后面用严光之典喻张垍地位高,这种用典既切合姓(张垍),又颂扬其才,与题目用意吻合。又如《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说:“杜酒偏劳劝,张犁不外求。”“杜酒”“张犁”既是用典,又切合宾主的姓,也可谓精当,写出了宾主之间的融洽。《杜臆》曾评此诗“巧于用事”,③言之不虚。杜诗有时切姓或官位或现实而用典,如《送率府程录事还乡》中说:“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用当年孔子途遇程子,相见恨晚,与之谈终日的典故来比喻程录事的才华杰出,也是切姓用典。苏轼在这方面继承了杜甫,如七律《潘推官母李氏挽词》④中间...
黄桂凤[1]
胡廷晖作品的发现与《明皇幸蜀图》的时代探讨
期刊
1984年我在美国访问时,曾到纽约拜访华人收藏家王季迁先生,观赏他的藏品如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其间,季迁先生拿出一个画轴,并说:“请你看看这件宝贝。”我接过画轴,看外签上写着:“宋赵伯驹青绿山水。”先生说:“这是我随便写的,不足为凭,你看了画再说。”画展开后,幅面纵143、横55.5厘米,青绿着色,画山水楼阁,无款(封三)。先生问:“怎样?”我答道:“好画。与今在台北故宫的《明皇幸蜀图》同一风格,不知何人所作。”先生深表赞同,甚至认为二者出自一人之手。之后我仔细观察画面上每一个细节,终于在画幅右侧破损处辨认出了半方印章,“廷晖”二字隐约可识(图一)。
杨新[1]
诗人例穷苦 天意遣奔逃——苏轼南贬入粤路线图考论
期刊
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三日,苏轼在知定州任上接到谪贬英州令,立即启程南下赴英州,途中朝廷数改谪令,最后改贬宁远节度使惠州安置。苏轼经过六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绍圣元年十月二日,到达惠州。苏轼沿途所历,每发为吟咏,留下不少诗文,真实昭示出其南迁路线图和其随缘自适、不以忧戚为怀的心态。
杨子怡[1]
姑溪居士杂考
期刊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
曾枣庄
唐庚与苏轼的关系及其文学主张
期刊
自宋人刘克庄以来,人们都不认为唐庚是苏门人士。深入考察苏门人士的生卒年代、唐庚与苏轼的关系及交往情况,证明唐庚无疑是北宋后期苏门文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唐庚的文学理论观念,学界鲜有全面深入加以探讨者,考察发现,其与以欧阳修、苏轼兄弟为代表的北宋主流思想主张基本一致,并适当吸收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部分理论观点,形成其自成一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杨胜宽[1]
折彦质与苏东坡《峻灵王庙碑》
期刊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峻灵王庙正门前的一座古老石臼凹槽内,现存一块断损的古碑,断碑高七十二厘米,宽六十六厘米,厚十五厘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庞大海介绍,断碑发现于二水洲中县治旧址,明朝崇祯年间重修峻灵王庙时移入此地。今凡查到的所有关于这一断碑的记述,均认定碑文即东坡《峻灵王庙碑》原文,甚至有文章认为,碑文为东坡手书。笔者与多位学者两次前往,实地读碑,并查检诸多官修史志等文献史料,发现此碑是建炎二年(1128)昌化县令何适所撰并刻,建炎初年(1127)贬谪儋州的散官折彦质曾与之相商刻制东坡所作《峻灵王庙碑》。由此,不仅重新确认了此碑的历史意义,而且翻检出南宋建炎时期昌化县令与贬谪儋州的名将折彦质书信往来,相商刻制苏东坡《峻灵王庙碑》的旧事。
李公羽[1,2,3]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