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梁衡:为文铸魂的新闻人
期刊
梁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他说∶"在外人眼里,记者常是一个让人眼热、羡慕的职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新闻是一种最讲责任、最能吃苦,也最有风险的职业。平时甘为孺子牛,国有难时拍案起。这就是新闻人。"
操凤琴[1]
水亦悠悠,情亦悠悠——巧探《词七首》中源头“活水”
期刊
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课中选入了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六首宋词,教中研,思中索,在对此课进行整体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七首词的词风包容了婉约与豪放两派,既能感受关西大汉铜琵铁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又体味了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七首词,不同的词牌,不同的曲调,让我们品味着别样的韵味。
于辉[1]
苏东坡,戏说方丈“势利眼”
期刊
宋代有一个大文学家叫苏东坡,有一次,他到一个寺庙里游玩。寺庙里的方丈见他衣着朴素,以为也就是一般游客,故而没把他当回事。一般的,客人来了,寺庙里都要招待一下,苏东坡来到一个一般的客厅后,方丈指着凳子对他淡淡地道:“坐!”然后对小沙弥道:“茶!”
赵雪峰
万俟咏《诉衷情》新探——兼及《宋词鉴赏辞典》之误
期刊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 分付杨花。这是北宋末年词坛名家万俟(mo qi,复姓)咏的一首还乡词《诉衷情》,作者以舒展流畅的文笔、清新明丽的色调。
韩大伟
从乐山的民间传说看苏轼的民间文学形象
期刊
乐山人以“古有苏东坡 ,今有郭沫若”而自豪。苏轼是钟灵毓秀的嘉峨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代文豪 ,故乡人民对他一直怀有特殊感情 ;加之他性格开朗乐观、幽默平易 ,属性情中人 ,让人觉得可亲、可爱 ,千百年来赢得了民众的崇敬。乐山地区民间流传的苏东坡的传说故事 ,给人们了解苏轼 。
杨胜宽[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异议——兼谈学术研究的平等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期刊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和创作年历来有所争论。在"无任何文献资料可证明"的情形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推出孤见,认为《赤壁怀古》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写宋同西夏之战灵州溃败的。"新探"凭借臆想、联想、设想来立论、设据和论证,有欠科学,不敢苟同。从苏轼作词的时序、景物、行实、思想、诗词文会通来看,《赤壁怀古》应是元丰五年苏轼游黄州赤壁怀三国古之作。这是符合客观真实的,是可信的。
饶学刚[1]
不放春归去——黄自艺术歌曲《点绛唇 赋登楼》演唱分析
期刊
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内涵、结构与特色入手,从而对黄自用南宋词作家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所谱写的艺术歌曲作具体的演唱分析。
钟华[1]
从《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再看苏东坡思想的转变
期刊
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在立足文本的同时,不可忽略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更要看到本文所表现的人性光芒。从有关的创作背景追本溯源,本文可看作苏东坡思想转变的政论文,也可体会苏东坡潇洒人生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马学海[1]
“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苏东坡在海南传承家风育子读书的故事
期刊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景仰的“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之所以能占三人,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苏氏良好的家风家教。这份“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之中,首要一条就是读书正业。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自惠州再贬海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二日,苏东坡携幼子苏过抵达昌化军治(今儋州市中和镇)。元符三年(1100)六月,离开海南,渡海北归。东坡居儋三年,与儿子苏过“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同时精心指导子孙后代读书写作,十分关心他们意志情怀的培养,以此作为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我们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李公羽[1,2]
怅望千秋一洒泪——漫步唐诗之杜甫《蜀相》
期刊
杜甫一生坎坷,仕途不顺,逢上安史之乱,沦为囚徒,流落江湖,老来丧女。苦难在杜甫身上升华,使其成了中国典型的苦难诗人。我们对他心怀悲悯。可杜甫又把国家、民族的苦难也担负起来,让我们对其悲悯的同时,又更多地对其崇敬。杜甫的伟大也正出于此,伦理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成就了中国诗坛的“诗圣”、“诗史”之名。因此,我把杜甫定性为“悲情诗人和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张胜华[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