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君子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苏轼《宝绘堂记》
期刊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十二岁的苏轼从密州太守移知河中府,一路先到青州,再到济南、郓州,快到汴京时,弟弟苏辙出京迎接他。走到陈桥驿时,苏轼得知改任徐州太守,且有旨不得进京,便一时借住在汴京郊外的范镇东园。三月一日,友人王诜约他在四照亭宴饮。王诜,字晋卿,太原人,其祖父王全斌曾在北宋初年任安国军节度、忠武军节度、西川行营前军都布署等职。率兵伐蜀功成而失于对军士的约束,被贬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数年,后在武宁军节度任上病逝。
阮忠[1]
苏辙对北宋文学的贡献
期刊
(一) 苏辙在北宋文坛的声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就有不同看法。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 阁下又谓三苏之中,所愿学者登州(苏轼)为最优,于此犹非也。老苏先生,吾不及识其人;今中书(苏轼)、补阙(苏辙)二公,则仆尝亲事之矣。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补阙则不然,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知之。故中书尝自谓“吾不及子由”。
曾枣庄
旷世神品,价值连城——兼论苏东坡书法的最高成就在黄州
期刊
《黄州寒食诗帖》体现了苏东坡高超的艺术成就,为旷世神品,饮誉全球。它所包涵的宦海沉浮与书迹流难的传奇色彩,让当今世人饱尝价值连城的中华国宝神韵和东坡书风魅力。苏东坡书法的成就当以黄州时期为最高。
饶学刚[1]
从阐释学角度论宋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期刊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把哲学阐释学这个概念引入翻译领域打破了翻译实践中长期以来的忠实这个神话,且对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斯坦纳提出的基于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对宋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其体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朱薇[1]
2005年第10期《雨花石形态之研究》
期刊
纵观雨花石形态的历史和现实,与其它观赏石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小量轻。苏东坡在《怪石供》中形容雨花石:"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芡"。民国初期一些雨花石收藏家把玩雨花石就有"一权一粟之中,孕千岩万壑之秀"之说。4000年前南京人的祖先——北阴阳营人随葬的雨花石,
石泉
韩愈与苏轼祭文之异同
期刊
韩愈与苏轼在祭文的创作上,展现了同中见异的文学风貌。相同处:内容上缜密劲奇,寄托身世之感和对人世无常的哀叹;手法上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风格上哀婉绵长、缠绵悱恻。不同点在于:韩文雄健豪气,苏文清远雄丽;韩文雕琢之变,苏文行云流水;韩文奇绝险怪,苏文平易见趣。
付芮[1]
苏轼《贺新郎》作时与作意综述
期刊
苏轼《贺新郎》的创作时间与意图,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其创作时间,有杭州通判任上作、任翰林学士时作、杭州知州任上作、某次贬官之后作、谪居黄州时期作、谪居惠州时期作等六种观点;关于其创作意图,有为官妓秀兰而作、为侍妾榴花而作、万顷寺纪游而作、为侍妾朝云而作、寄托身世之感作等五种观点。纵观古今评论者诸种观点,以谪居黄州时期寄托身世之感而作最为切实可信。
陈斌[1]
东坡文化研究上的惰性思维
期刊
东坡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形势大好。然而当今苏学研究领域出现的种种惰性思维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思考和关注。
饶学刚[1]
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评《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
期刊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在广袤的大地上,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孕育出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华文化体系,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饮食文化虽然对历史发展的走向影响不大,但是其涓涓细流的文化特质在我国文明中占有重要席位,而有关美食的主题更是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从《诗经》中描写美酒佳肴的段落,《红楼梦》中对餐点的考究形容,以及苏轼在写作中追求的完美厨艺,我国文学对美食具有丰富的文字表达。
车向东[1]
人格的盲点——从《苏东坡突围》看文化人格的二重性
期刊
抬起头来,心里还有些不踏实,说真的,我还不敢说已经完全领会了什么叫“文化人格的二重性”,只能粗浅的谈谈读书所得,也许只是皮毛,也许皮毛也不到。古往今来,提起苏东坡,总能在人们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产生一种巨大的文化共鸣。为什么他的文章能流传千古呢?为什么千古以来多少小人对他的诬蔑、诽谤都不能掩盖他的光辉,反而因为这些黑斑反衬出他的光辉?原因只有一个:苏东坡无论文品还是人品都太耀眼了。他的才气太逼人了。正如苏辙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就在那妒忌心理的怂恿下,从一个人,几个人到一群人,一大帮人“群起而攻之”。
李丹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