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铜山三苏”与“眉山三苏”的跨时空交集
期刊
四川“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和“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家族,都可追溯至陕西武功苏氏这一族,后者由于迁居河北栾城,属于赵郡苏氏这一支派。眉山苏氏在四川的始祖是唐武则天时期眉州刺史苏味道,而铜山苏氏在四川的始祖为唐末入蜀避乱的荆州刺史苏传素(见《苏氏武功长门族谱》,《武功文史资料》第6期)。在宋代,铜山苏氏和眉山苏氏是来自蜀中的两大望族,铜山苏易简和眉山苏辙均担任过副宰相级别的官职,两派苏氏均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还有不少跨越时空的交集。
仁桪[1]
“兰溪”究竟在何处——苏东坡黄州诗文研究正误之二
期刊
苏东坡贬居黄州,给我们留下了标志着他文艺创作高峰时期的不少名篇,《浣溪沙·游兰溪清泉寺》就是其中之一。先著《词洁》卷一评价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觉不凡。”无怪乎后人选编他的诗词文赋集时,几乎部把这首“不凡”之词收入集中。然而,研究东坡这首词时,许多人竟遇到了一个兰溪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东坡在词的序言中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由于年长月久,寺无遗踪。
饶学刚
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
期刊
熙宁四年底,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调离京城,通判杭州。在判杭期间,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促使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而非出于自觉,其近五十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然而,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苏轼在判杭词中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苏轼自觉提高词品、革新词风奠定了基础。
沈松勤
道家——苏东坡黄州突围之道
期刊
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在贬居黄州的自省、觉醒、突围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事实并非如此。东坡说:"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贬居黄州是他"学道有涯"的高峰时期。他放浪山水,躬耕渔樵,厚自养炼,学道探道,交游道友,与黄州进行了一场道法自然、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日益变得清静、空灵、淡泊、镇定、旷达、洒脱、觉醒、超越、年少,真正获得了人性、心灵、生命的大自由。元丰七年夏,他突围黄州,"稍从内迁",被特授汝州团练副使而又"再生"。
饶学刚[1]
论苏轼创新意识的形成原因
期刊
苏轼作为一代文宗师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卓尔不凡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源于尚变的民族审美心理的潜移默化,源于四川地域文化的影响,源于苏氏家族门风的濡染,源于时代风会的熏陶,源于前辈名公的奖掖扶持,源于其性格禀赋和后天的造化,源于其坎壈的人生遭际。一句话,是民族、地域、家族、时代、伯乐、个人性格、后天努力和人生遭际等综合因素锻造了苏轼,使其成为穿越古今、生命永恒的文化巨擘。
潘殊闲[1];敖慧斌[2]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期刊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俗称"青龙节""龙头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旧时庆祝"龙头节",是为了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庄稼丰收。然而在唐宋时期,二月二却被称为"挑菜节"。
刘永加
从新时代高度论东坡精神
期刊
过去学术界主要把苏轼看作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在诗、词、散文、歌、赋、书、画等方面都有第一流的成就,在饮食、养生、医药、民俗等方面都有造诣;在政治上则把他看作反对变法的保守派。"文革"中,众言所传,苏轼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而受难终生的;王安石是变革派,而苏轼是保守派,是反对变革的。
王世德[1]
君子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苏轼《宝绘堂记》
期刊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十二岁的苏轼从密州太守移知河中府,一路先到青州,再到济南、郓州,快到汴京时,弟弟苏辙出京迎接他。走到陈桥驿时,苏轼得知改任徐州太守,且有旨不得进京,便一时借住在汴京郊外的范镇东园。三月一日,友人王诜约他在四照亭宴饮。王诜,字晋卿,太原人,其祖父王全斌曾在北宋初年任安国军节度、忠武军节度、西川行营前军都布署等职。率兵伐蜀功成而失于对军士的约束,被贬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数年,后在武宁军节度任上病逝。
阮忠[1]
苏辙对北宋文学的贡献
期刊
(一) 苏辙在北宋文坛的声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就有不同看法。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 阁下又谓三苏之中,所愿学者登州(苏轼)为最优,于此犹非也。老苏先生,吾不及识其人;今中书(苏轼)、补阙(苏辙)二公,则仆尝亲事之矣。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补阙则不然,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知之。故中书尝自谓“吾不及子由”。
曾枣庄
三生石上的友谊
期刊
说到友情,我想起两个故事:一个是唐代三生石的故事,一个是宋代张咏和傅霖的故事。三生石的故事是我在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读到的,出处却是苏东坡的《僧圆泽传》,说的是知己生死之交的故事。唐代的李源,他的父亲是光禄卿,后死于安史之乱。父亲一死,原本风花雪月、豪爽挥霍的李源性情大变,不仕、不娶、不食肉,就住在原来的自己家、后来的惠林寺里。寺里有个和尚叫圆泽,通晓音律,和善歌的李源性情相投,成了知己,二人经常促膝谈心。后来二人一同出游,取道李源坚持要去的荆州。
潘向黎[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