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56461条数据
郑祖斌:《摇荡春风》
期刊
梅花是铁骨凌寒,高标逸韵的象征,所以咏梅、写梅,成为中国的传统题材。仅宋人的咏梅诗词,就琳琅满目,如:"折得疏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晏几道:《清平乐》)、"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红梅》)、"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著名画家郑祖斌的《摇荡春风》,深得我国古代名家名句"诗境";一只栩栩如生的喜鹊,更增添了梅花报春的节庆气氛。无怪乎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源
“东坡行”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走廊发展战略研究
期刊
苏东坡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化符号,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东坡一生行走天下,在各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将这些城市统一在"东坡行"品牌下,集聚成旅游文化产业走廊,可以产生集群价值。
蔡志敏[1]
韵位排列:唐宋词的情感表达
期刊
同其他的语言相比较.汉语的独特审美功能,在于其为一种联想丰富的声音符号系统.汉语语音极有助于“通感”艺术的施展,所谓“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语),就是声音唤起了形象的联想。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邓嗣明[1]
怎一个“愁”字了得——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宋词中的“愁”
期刊
本文将莱柯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对宋词的分析研究中。以宋词中与"愁"有关的作品为语料来源,简要分析宋词中"愁"的概念隐喻,并总结出宋词中"愁"的隐喻思维特点,尝试从现代语言认知的角度解读宋词。
张笑难[1]
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胡付照[1]
基于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的眉山市东坡区土地利用转化分析
期刊
利用眉山市东坡区1996年和2005年各种地类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信息,借助GIS空间叠置分析和FRAGSTATS的统计功能,分别获得地类转移概率矩阵和地类空间相邻矩阵,通过将二者结合的地类空间转化趋势模型,对东坡区1996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转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所有的地类都有保持稳定的趋势,尤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种地类的稳定性最强;②城市和其它建设用地具有超强的抗可逆性,与它们相邻的其它各种地类都有向它们强烈转化的趋势,它们自己能保持极强的稳定性,这充分说明1996年~2005年期间东坡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历着强势推进的过程;③未利用地一方面单向的朝着其它建设用地和水域强烈转化,另一方面其还是东坡区最为重要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来源地类;④耕地和林草地较强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而建设用地向耕地和林草地转化的趋势相当小。最后不仅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还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界定。
白根川[1];夏建国[2];王昌全[2];陈文宽[1];杨娟[2]
苏轼婉约词中的情感隐喻及其英译解读
期刊
传统隐喻观将隐喻视为语言修辞现象,20世纪80年代,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将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自此,概念隐喻被解释为把一个源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个目标域的隐喻。英语世界对苏轼诗词的翻译历史悠久,由于文化和情感体现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对于源文本中情感隐喻机制的产生、认知和接受方式存有一定困难。文章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苏轼经典婉约词中丰富的情感隐喻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和分析苏轼婉约词的情感隐喻表达,探讨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隐喻机制在不同语言中的转换,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隐喻的处理在源语情感传递上的方式。
高世旗[1]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宋词通感隐喻研究——以《宋词三百首》为例
期刊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盘秋梅[1]
试论苏轼的婉约词
期刊
宋代苏轼实在是位能豪能婉、能刚能柔的词坛多面手。他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婉约词也写得辞情蕴藉,韵味醇厚,有的还能熔豪放与婉约于一炉,使其婉约词独具个人风采。
解国旺
李白与苏轼豪放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
期刊
豪放'一词,通常指的是有气魄很大、无所拘束的感觉,而在诗文方面'豪放'一词主要是指诗文风格豪迈大气,不论是在诗文的语言运用,还是思想境界都有不拘泥于当下,无拘无束的行文风格。在中国古代有两位较为出名的豪放主义诗歌代表,一位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另外一位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全才诗词作家苏轼,两人在豪放主义诗方面的成就在当代已经展露,甚至对后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后世将两个人的豪放主义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都是豪放主义诗歌,但是两个人的诗歌中有着不同的气魄和思想,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行文风格。
谢冉嘉[1]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