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拍卖公告
报纸
受委托,本公司定于2015年11月24日10:00分在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417号三楼拍卖厅举行拍卖会。一、拍卖标的:位于眉山市东坡区蓬莱中路36号1层*号商业用房,房屋建筑面积79.66㎡。拍卖参考价59.70万元,竞买保证金10万元。二、标的的展示时间及地点:即日起标的所在地。三、拍卖方式:本次拍卖将采用“四川省拍卖行业网络同步拍卖信息系统”进行网络与现场同步竞价方式进行公开拍卖。凡欲竞买者请于2015年11月22日下午6:00前缴纳相应的竞买保证金,并于2015年11月23日下午6:00前持有效身份证件及交款凭证到眉山市东坡区三苏路185号本公司办理报名登记手续,保证金交至【户名:眉山市东坡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执行案款专户;账号:100269574610010001;开户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眉山市红星东路支行(注明:保证金)】。四、标的以现状进行拍卖。请涉及以上标的当事人、担保物权人、优先购买权人或者其他优先权人请于规定的报名截止时间前办理竞买登记手续,否则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详情见本公司《竞买须知》。也可登录“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www.rmfysszc.gov.cn了解。咨询电话:028-38289538,18909037676四川眉山阳光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11月5日
2015-11-05
两次文人的诗酒雅集
报纸
文人多雅士,他们爱书爱诗爱画,也爱酒。打开唐诗宋词,我们不仅能闻到墨香酒香,还能感受到文人雅士的纯真。而多少经典字画,也与酒分不开。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当时的风俗是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而举行祭祀活动,但一群文人举办这样的活动便有了诗意,也留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几百年后,历史上又一次文人聚会叫西园雅集,并留有《西园雅集图》、《西园雅集图记》。这次雅集发生在北宋期间。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府第。元丰初,王诜邀请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人聚会。大家一起喝酒、作诗、作画、论道。这酒可能还是庐州的酒,因为当时庐州军厨酒产量大,销往全国。王诜兴致勃发,请大画家李公麟把聚会情景画下来,取名《西园雅集图》。大书法家米芾写下《西园雅集图记》。这可以说是北宋历史上最高档次的文化人聚会了,文化巨擘们到得这么整齐,真是难得。不管怎么说,兰亭集会和西园雅集毕竟让古今文人墨客们无限遐想和推崇,成为千古佳话。
周玉冰
2013-11-05
书城惠民书展再添新书
报纸
晚报讯自青岛书城惠民书展开展以来,以优惠的价格、多样的图书品种吸引岛城爱书之人。本周末书展再添新书,如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绣像四大名著》、《珍藏唐诗鉴赏》、《世界文化1000问》等;中华书局出版的《吕思勉文史四讲》、《黄永年文史五讲》、“璀璨星座”书系: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初唐四杰、小李杜、三苏、给青年儿童“中华经典”故事书系等;吉林出版集团韩国引进版儿童科普“我发现了奥秘”系列等均以5折销售。
2013-08-10
苏东坡与“唤鱼池”
报纸
□成都徐康当我们来到被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青神县中岩寺,只见树木蓊荣、植被丰茂,款步徐行数百米,一方碧波水塘,一壁陡峭山岩,以及镌刻在岩壁上醒目的“唤鱼池”三个行书大字,顷刻间映入眼帘。据说这是九百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苏轼(东坡)亲笔手书,至今仍能透过这隽逸的书法,想见苏东坡的豪放之气与潇洒之风。“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东坡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浮数载,宦游八方,足迹所至,留下了无数的雪泥鸿爪。而此地,则是他“出仕”之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家乡留下的起步的足迹,这儿不仅见证了他的读书求学,还见证了他的初恋与爱情。青神县与苏轼故乡眉山城区仅隔20华里。北宋年间,青神有一座著名的“中岩书院”,青神的宿儒乡贡王方在书院任主讲,苏轼之父苏洵与王方交谊甚笃,便送苏轼到王方名下攻读求学。苏轼聪颖好学,又正值风华正茂,深受王方的赏识与厚爱。其时中岩山脚下的慈姥岩下有个碧水深潭,奇峰异石、飞瀑流泉,特别引人入胜,称为“龙湫”胜景。游人至此,常常临流观景、驻足戏鱼而不忍离去。王方忖思:如此佳景,应当取个好名字,何不让诸生一试?于是,召集弟子“命名投笺”,遴选优胜。在这场投笺盛会中,弟子们的命名各显神通,有“观鱼池”、“戏鱼池”、“逗鱼池”、“浴鱼池”……王方看后,均不满意。惟有一张笺纸上写着“唤鱼池”,署名“眉山苏轼”令王方怦然心动,连声叫好。他哪知苏轼常来池边击掌唤鱼,早有体验,取此名乃顺理成章,才情加实践而即兴偶成也。王方有个女儿名王弗,年方十七,比苏轼小两岁,窈窕贤淑,才貌双全,听说父亲的弟子们争相投笺,她也前来凑趣,算是“编外”参赛。此时丫环递来王弗所投之笺,名曰“呼鱼池”,王方不禁惊叹:此名虽稍逊“唤鱼池”,但也比诸生略胜一筹;且一“呼”一“唤”,岂非心有灵犀,暗结缘分乎?其实王方对苏轼早有招为贤婿之念,只是不知女儿心意,不便言明。王方暗喜之余,一面宣布苏轼“唤鱼池”夺魁,命其即席书写三字于摩崖之上;一面拜见好友苏洵,商讨联姻之事。未料苏轼与王弗,一个才子、一个淑女,早已相识并暗生爱慕之情。于是一拍即合,择日成亲。“唤鱼池”遂成千古佳话。听着导游讲述这娓娓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无不为之感动。再抬头瞻望池畔伫立的青年苏轼与王弗雕像,一个巾袍潇洒,风流倜傥;一个裙裾飘逸,脉脉含情,不禁使人想起电视剧《红楼梦》里一首歌的两句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哦!好一对恩爱情侣,理想夫妻!其时,导游向我们吟诵了几首咏叹唤鱼池的诗词,印象特别深的,是清代蔡廷的那一首:“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导游说,我们何不像美髯翁苏东坡那样,也来个击掌唤鱼呢?于是大家便兴致勃勃地在池边拍起掌来。此前我对于拍掌是否能“唤鱼”,实在是有几分怀疑:鱼儿生性胆小怕人,一般稍有响动,它们便会钻入水中,惊慌逃遁;未料当我们掌声拍响时,池中居然鱼头攒动,红鲤、锦鲤、鲫鱼纷纷浮出水面,甚至露出背脊,摇头晃脑、优哉游哉地向着我们游来,一时间鱼群麇集,色彩斑斓,煞是好看。“唤鱼池”中鱼,居然一“唤”即出,实在令我们赞叹不绝,也惊愕不已。这时,导游神秘地笑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袋鱼食,洒向水面,然后破解谜底般地说道:“秘密就在这里,我们用拍手喂食的方法训练鱼儿形成条件反射,一听掌声呼唤便浮面觅食。但一定要做到拍掌必喂啊,否则,鱼儿会觉得人们不讲信用,你‘骗’了它,它就会唤而不出了!”一番话,大家恍然大悟,忍俊不禁地开心笑了。这时,我们发现池边的围栏铁链上,系着成双成对的小锁。导游说,这叫“连心锁”,两把锁为一对,环环相扣地锁在一起,象征着男、女心心相连,大都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或新婚夫妇留在这里的信物,以表达他(她)们永结同心的意愿和誓言;既然此地见证了苏轼和王弗的坚贞爱情,以古人为榜样,让连心锁来纪念和见证他(她)们的爱情,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富有象征意义的时尚之举。导游讲到这里,特意给我们朗诵了镌刻在唤鱼池另一侧的苏轼的一首词,即王弗婚后数年因病早逝,苏轼为她而写的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哀婉凄恻的《江城子》,被后人称作文学史上悼念亡妻的最佳之作。可说,这首词是苏轼终生不渝真挚爱情的另一种佐证。体味着《江城子》词中回肠荡气的凄切深情,注视着见证古今坚贞爱情的唤鱼池和连心锁,我们的心情久久地、久久地难以平静……(徐康,四川眉山人,1943年出生,著名作家,先后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出版文学著作22部,作品20余次获奖。著有《徐康文集》八卷记四百万字。)
成都 徐康
2023-07-08
秦俊: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
报纸
□本报记者张燕特约记者鲁钊核心提示学历史出身的秦俊,始终走在“历史”的道路上:他先是潜心史志研究,发表史志文章近百篇;继而由研究历史切入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18部长篇小说(含合著,共700余万字,其中4部作品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秦俊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问世。上个月,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春秋五霸》(五部)出版,目前已发行第二版。而他的《大宋天子——赵匡胤》也已再版……秦俊书写的历史,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像闪烁在历史天空的几颗星,再度引起文坛广泛关注。媒体关注《春秋五霸》6月,南阳作家群著名作家秦俊的长篇系列历史小说《春秋五霸》(五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春秋五霸》系列由《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五部组成,共计150万字,以民间的视角和温情的叙述,揭示春秋五大霸主的精神世界,揭示春秋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南阳作家群近年来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春秋五霸》系列引起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关注。6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消息称,秦俊的作品“畅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深受海外华人欢迎。”6月22日,香港《文汇报》撰文认为,“历史小说分为两类,一是学者化历史小说,历史责任感强,文化史学观较强,如《红楼梦》和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另一类是民间叙事立场的历史小说,如秦俊的系列小说,带有鲜明的民间烙印,其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令他的小说俨然自成一派。他被誉为‘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6月23日,《河南日报》刊文,“河南历史题材创作形成三驾马车:姚雪垠二月河的雅致来叙述历史,刘震云的现实眼光反映历史,秦俊以民间的视角解说历史。”此外,人民网、中新网、大公网、文汇网、凤凰网、大河网、新浪网、网易新闻等都转发有关评论和新闻。在网络搜索上,有关“秦俊,《春秋五霸》”的词条已有近万条。由于第一版已断货,出版社紧锣密鼓发行了第二版。“大宋天子”一纸风行2014年,秦俊的长篇历史小说《宋太祖全传》(后改书名为《大宋天子——赵匡胤》)出版。这部书拨开重重迷雾,勾勒出一部真实的北宋历史,解读盛极而衰的大宋王朝。其诙谐生动的语言、风趣幽默的叙事、惊险曲折的故事、丰富翔实的史料、辛辣独到的视角,为读者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大宋风云画卷,重新认识一千多年前那位纵横捭阖、叱咤九州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秦俊说,综观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宋朝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值得后人研究、探讨、思考的朝代。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可见宋朝经济之发达;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产生: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可见宋朝科技之发达;唐宋八大家中,出自宋朝的就有六位: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可见宋朝文化之繁荣……作为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宋经济、文化的繁盛,和赵匡胤有着很大的关系。可是,褪去皇帝的神秘面纱,真实的赵匡胤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秦俊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民间叙事的方式,为读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可亲可敬,同时又工于心计、野心勃勃、长袖善舞、是人不是“神”的赵匡胤。写尽闪烁天空的那些星秦俊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写赵匡胤的书已知的不下10部,但影响力都不够大,有的要么戏说,不尊重历史,缺乏历史真实感,将赵匡胤“妖魔化”、“神化”;要么太拘泥于历史的细节,故事性差,人物形象不丰满。秦俊说宋史事件多,人物杂,那些书中往往没有主角。如何摒弃繁杂,就成了创作宋朝历史小说的最大瓶颈。迄今为止,秦俊已成功写作了六七位皇帝,是继二月河之后又一位成绩斐然的“皇帝作家”。评论界达成共识:“秦俊的系列小说带有鲜明的民间烙印,其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令他的小说俨然自成一派。”继《大宋天子——赵匡胤》之后,秦俊的《大宋天子——赵光义》也已出版,今年年底,《大宋天子——赵恒》即将出版。埋头苦写的秦俊说:“我愿将宋朝18个皇帝一一写下去,写尽闪烁天空的那些星。”⑦4
2016-07-19
眉山文化村落(二)
报纸
或历史悠久,或文化传承多样,或建筑风格独特,或兼而有之。它们犹如一块块璞玉散落在眉山大地上,也许并不耀眼,却在岁月的沉淀下愈发温润动人。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老而又神秘的眉山村落文化特质。美丽传奇的“蟆颐村”据《眉山县志》记载,眉山历史上曾有“苏祠瑞莲、灵岩石笋、蟆颐晚照、象耳秋岚、中坝渔村、松江野渡、峨眉霁雪、江乡夜月”等“眉州古八景”,其中“蟆颐晚照”描绘的正是“蟆颐村”的美景。“蟆颐村”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境内,属省重点文物保护村落,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村内景色秀丽,名胜众多,传说动人。“蟆颐晚照”美景村内的“蟆颐山”,与岷江咫尺相望,依江而立。此山本无山名,因其形似蛤蟆的下巴(“颐”,即指蛤蟆的下巴),而被称为“蟆颐山”。后来,山上建起了道观,本地人便将这座道观称作“蟆颐观”。蟆颐山上,古木参天,林竹萧萧,松涛阵阵;泉水叮咚,鸟鸣其林,白鹭栖树。沙燕鸣叫,蜂群蝶阵,百花争艳;曲径通幽,枝叶繁茂,碧绿葱翠。若遇晴日傍晚,夕阳西下,站在长长的石阶或高高的山坡上眺望山下,那平稳宽广的玻璃江面(岷江此段古称玻璃江)鸥鹭低飞,野鸭戏水;渔船来往,歌声起伏。更有那满野的翠色,飘香的稻谷让人陶醉。难怪当时的眉山人要把这如诗如画的蟆颐山色列入“眉州古八景”。据记载,苏轼、苏辙兄弟经常到此游玩,尤其是春天踏青。苏辙《踏青》叙云:“眉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山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也。”其诗描写的就是游览蟆颐山的情形:“江水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晓去争先心荡漾,暮归夸后醉纵横。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苏轼有《和子由踏青》,诗云:“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符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明代成化年间,眉山知州许仁在《蟆颐晚照》一诗中曾写道:“蟆颐洞上树层层,洞里香泉澈至清。日暮游人留不住,下山犹爱夕阳明”。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蟆颐山的美景。古朴蟆颐观蟆颐山上的蟆颐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曾是川西南最大的道观。陆修静、尔朱真人、打弹张仙、杨太虚等道教名人曾在此修炼。苏轼、苏辙、陆游、魏了翁、范成大、杨升庵、王士祯等人曾登临吟咏。古时从山下到山顶建有望江楼、江乡馆、二忠祠、山门、灵官殿、大殿、张仙楼、纯阳楼、真武殿、三清殿、春风楼等,现有山门、大殿、老人泉、明碑、清碑及题刻等古代遗迹,2002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重建大殿,占地258平方米。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单檐,抬梁式梁架,九架椽屋施5柱,前檐下施斗拱7朵,左右各施半拱6朵。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台阶二层。大殿台基之下有一石洞,洞口石壁上镌刻“仙翁胜境”四字。洞口高2.3米,宽1.7米。下石梯30级至洞口,“老人泉”三字刻于洞口岩石上,为清康熙六年(1667)知州赵惠芽手书。山泉自洞中石罅中流出,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涝不溢,旱不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治二年(1863)赐进士胡子材曾题词于洞口,现仍镶嵌于石壁。清代修建山门,面阔七间14米,进深四间6米,占地84平方米,是重檐庑殿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之间全部用楔子对接,造型精美。为民求雨传说“蟆颐观”又名“重瞳观”,此名因观内供有“四目仙翁”的神像而得名。四目仙翁本名陆修静,东晋南朝人。他对道教很有研究,被道教尊称为清派宗师。据传说,此人很奇特,一般常人都只有两只眼睛,而他每只眼中都是双瞳,两只眼睛加在一起,相当于有四只眼睛,被人们称为“四目仙翁”。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四目仙翁”为民求雨的传说。那是一年的初夏,“蟆颐村”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村民们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汤,他们苦不堪言,万般无奈下,突然想到了观内的“四目仙翁”。于是,村民们都前去求他下雨救灾。“四目仙翁”答应了村民的请求,组织村民搭建了“求雨台”。祭天求雨开始后,本来无云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鸣电闪,狂风大作,倾盆似的大雨下在久旱的大地上。雨停后,稻田里足有两米多深的水,旱地湿透,禾苗也有了精神,旱情得到了及时缓解。后来百姓们为纪念他,在观内为他建殿塑像,并取名为“四目仙翁大殿”。在“蟆颐村”内,类似的民间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如“四目仙翁收徒赠弹弓”“雪蜘蛛钓金牛”“暑天腌腊肉”等,这些传说,有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等待更多的人去探索。(本文节选自刊物《眉山地方志》〈总第13期〉)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2020-05-16
春满东坡 花开眉山
报纸
阳春三月,东坡区乡镇的李花陆续开了。见习记者胡秉曦摄本报讯(记者东文)进入春季,东坡樱花、梨花、桃花、李花等繁花盛开,形成了花期较长、规模较大的赏花季。为提高东坡赏花季的知名度,打造东坡旅游文化节会品牌,近日,以“村”暖花开、渲“色”东坡为主题的春季赏花活动在东坡区全面启动。活动时间为3月至4月。活动期间,安排了广济桃花、三苏梨花、柳圣李花、悦兴樱花等主题专场活动。市民与游客可以前往各地赏花、徒步、观看表演,并通过“东坡文旅”微信公众号,参与主办方策划举办的活动,领取奖品。
2019-03-11
“三苏”文化游成栾城区旅游热点
报纸
本报讯(纵兆磊、刘欣)近年来,栾城区大力挖掘“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文化,擦亮“三苏”祖籍品牌,打造“三苏”文化名片,串联苏味道墓、清明桥、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等景点,发展“三苏”文化旅游。在前不久举办的苏味道诞辰1370周年纪念活动中,苏氏后裔与苏学专家等200多人汇聚栾城区。活动期间,北京习鼎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石家庄市宏泰产业市镇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全国东坡文化研学游及东坡文化申遗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推动以栾城为总部基地的全国东坡文化研学游旅游开发合作,与文化部门共同推进东坡文化申遗,深度挖掘东坡文化资源,拍摄双语大型城市风光与东坡文化纪录片。如今,“三苏”文化游已成栾城区旅游热点,苏味道墓、清明桥、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等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今年,栾城区还计划结合2018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举办首届“三苏”祖籍文化节。
2018-05-14
苏轼与九江的不解之缘
报纸
■胡和平九江,山拥千峰,江环九派,灵秀所钟,人文渊薮,自古为江右名区。万里长江、百里鄱湖水道上,舟楫往来不绝,使九江成为“襟带上流冲要之地”,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宋代大诗人苏轼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自然也与九江结下不解之缘。苏轼一生中曾四次到过九江:第一次,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护送父亲苏洵的灵柩,从开封取水道回故乡四川眉山,路过九江;第二次,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命从贬谪地黄州移往汝州,途中送长子苏迈前往德兴任职,又顺道前往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路过九江;第三次,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路过九江;第四次,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自儋州北归,路过九江。四次路过九江之行中,第一次因为服孝,不适合游玩,而第四次因为已经年高体弱,都没有做过多停留,因而没有留下诗文。第二次是在结束流放生涯后来到九江,心情舒畅,故而能够饱览山川秀色,写下大量诗文。第三次则因再度被贬岭南,途经九江,留下的诗文与前次自然不同。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接朝廷诏令,移汝州。苏轼自湖北黄州到九江,经湖口入鄱湖登庐山。在湖口,苏轼写下著名的《石钟山记》,文中对石钟山的夜景作了生动形象、真切传神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苏轼的庐山诗,集中写作在这次庐山之行。据《东坡志林》记载,苏东坡初到庐山,因为“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但在游历中,他所到之处,常有僧人与民众惊呼“苏子瞻来了”,苏轼自己也大感意外,不觉诗意难捺,写下一绝: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这一发,就不可收拾,据史料记载,这一次游庐山,苏轼共写下十二首诗文,其中有: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在庐山游历过程中,苏轼收到朋友寄来的《庐山记》一书,边走边看,书中记载了唐代诗人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徐凝的《庐山瀑布》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唐代诗人,浙江桐庐人,与白居易、元稹同时而稍晚,元和间有诗名。明人杨基称“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但苏轼对李白的诗倍加推崇,而对徐凝的诗非常不屑,于是写了一首《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公允地说,徐凝的这首瀑布诗无论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气度的表现上,当然不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但是否如苏轼所讥讽的是一首粗鄙的“恶诗”,则见仁见智了。苏轼这一次在庐山一共逗留了十多天,他认为景色最好的要算三峡桥(今观音桥)和漱玉亭了,写下《栖贤三峡桥》《开先漱玉亭》两首诗。离开庐山前,苏轼为陪同他游历的住持总老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意,在苏轼自己的记载中,诗的第二句与现在流传的略有不同,当是后人有所改动。苏轼第三次到九江,则是十年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因年老体衰,请求朝廷允许他乘官船由赣江水路南下,所以再次从湖口入鄱阳湖。在湖口,他遇到一个叫李正臣的人,收藏有一方九峰奇石,苏轼非常喜爱,想买下来,但因为在南迁途中,时间仓促,没有如愿,为此他写下一首《壶中九华诗》,借物抒情: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苏轼从河北出发南下途中,不断接到追贬官职的诏令,船行到南康军(今庐山市)时,贬谪他的第四道诏书又来到,他的官阶再度贬低,已没有资格乘坐官船。运输官听到这条命令,派一队兵来要将船收回。官兵来到时正是半夜,苏轼与军官商妥,允许他在船上住到次日中午。如果他运气好的话,那时他能到南昌,就安全无事,如果遇到逆风,他和全家以及行李就只好被抛下船来。他去龙王庙去祷告,祈求一路顺风。凑巧的是,祷告完毕,一阵强风吹来,船帆涨满,行驶极快,不到早饭时间,船就到达南昌。正是在南康,苏轼写下在九江的最后一首诗《南康望湖亭》: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此时的苏轼,一再遭受打击迫害,报国济世之心未改,却苦恨匡时之术不被采纳,又忧伤投老难归万里外的四川老家。诗中深沉悲凉之情与萧疏阔远之景交相融合,全诗苍凉激楚、气韵沉雄。苏轼一生游历丰富,才气纵横,庐山、鄱阳湖的秀美景色激发了诗人泉涌般的才情,同时,他的诗文又反过来为九江山水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内涵,成为九江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2020-09-13
一方砚台凝聚传家心得
报纸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伴随着一阵阵海浪声,身处儋州、年过花甲的苏轼从睡梦中惊醒,他又梦到了儿时父亲检查自己功课的场景。苏轼醒后感慨,那种感觉真是如咬着钩的鱼儿一样紧张刺激,但正是如此,才培养了我爱好读书的习惯啊,这成为了我这一生中最执着最有意思的事。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名二子说》一文中写道:“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他讲述了苏轼和苏辙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并根据两个儿子的不同性格,分别表达了希望、担忧与提醒,作此文时,苏洵39岁,苏轼11岁,苏辙才8岁。这些有趣的故事反映了“三苏”的家庭生活日常细节。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人们在赞叹其天才的文学才华时,往往忽视了他们刻苦读书的一面。苏轼祖父苏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他曾道:“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用功读书、大器晚成的故事。苏洵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并且教子有方。相传苏轼、苏辙幼时贪玩不爱读书,苏洵便设法诱导,在二子玩耍时故意在他们看得见的地方看书,待二子看到他时又故意慌忙把书藏起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逐步引导他们爱上读书。除了苏洵的言传身教,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劝夫以进、教子以学、持家以俭,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一次,程氏教苏轼读书,读到东汉忠烈之士范滂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迫流亡与母诀别的故事。苏轼便问母亲:“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十分欣慰并回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还有一次,苏家有人发现地陷露出一个瓮,可能藏着金银,但程氏却不为所动,命人将坑填好,告诉大家此为前人埋下,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这让人不由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对于自家家风下了一番功夫总结归纳,他不仅常讲父母的教子故事,而且还通过书信、诗文等形式教导晚辈。苏轼在长子苏迈走上仕途时,赠予其一方砚台,砚底刻有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期望儿子慎思、慎行、慎独。而苏辙在老年时将自家一间厢房取名“藏书室”,终日谢绝宾客,亲手编辑校对整理书籍,这是他心中的传家宝,他曾写诗道:“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苏辙之孙苏籀曾撰苏辙语录一卷,取名《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是苏氏一门家风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辙出使契丹之际,苏轼写下《送子由使契丹》谆谆嘱咐,关心之余鼓励苏辙要谦虚谨慎、不辱使命。苏轼极爱一孔泉水,欲得水喝,却怕随从偷喝泉水糊弄自己,为此颇感苦恼,苏辙不失时机提醒“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问问兄长有没有检视自己、约束欲望。(摘编自5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蔡相龙赵芳/文)
2023-05-15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