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眉山市食品安全学会关于发布《眉山春橘》团体标准的公告
报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由四川省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眉山市经济作物站、眉山市食品安全学会、眉山市东坡区三苏源家庭农场、眉山市东坡果业有限公司联合起草制定的《眉山春橘》团体标准(包括不知火、春见、大雅柑、爱媛38号、沃柑、椪柑、清见、马克斗等眉山晚熟柑橘),经由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标准、市场监管为主体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公示期无异议,现予以公布,自2020年11月30日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详情请登录眉山市食品安全学会网:www.mssspxh.com)特此公告眉山市食品安全学会2020年11月30日
2020-11-30
盛极一时的戎州都督府
报纸
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六同郡,由戎州辖领外江、南广两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汉安县名江安县。仁寿初(约601年),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太宗贞六年(630年),唐王朝为安抚边境民族,与戎州置戎州都督府,以僰道城为治所,初设时只领有17个羁縻州,极盛时统领64个羁縻州,西南半壁军政中心形成(粗约统计,那时戎州都督府辖域面积约为今天宜宾市的十倍,故后世对宜宾有“西南半壁”之称)。唐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广大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大量设置羁縻州、县来领属和管理。那时,戎州都督府都督、戎州刺史、僰道县令同城共治,各司其职。代宗永泰五年(760年),诗人杜甫由成都经戎州出川,赋《宴戎州杨使军东楼》诗。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戎州都督府都督。他以戎州僰道城为军政中心,实施“西抗吐蕃,南抚蛮僚”的战略。贞元十年(794年),德宗派礼部郎中袁滋为持节册南诏使与副使崔佐时等到太和城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来去均经戎州。贞元册封,标志着唐帝国中央政府“西抗吐蕃,南抚蛮僚”的成功。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戎州治再迁南溪县城(今李庄对岸)。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戎州治迁回僰道县城。同年,马湖江(今金沙江)大水,州、县治同迁今岷江北岸。迁址以后,戎州地方官在岷江北岸大兴土木,新建的僰道城历时三年初具规模。今天,宜宾人习惯称江北做过州治和县治的地方为“旧州坝”。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宜宾县境创办蟠龙书院。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由眉州买舟东下,经戎州出川,会诗于今宜宾县牛口坝及当时戎州城等地。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诗人黄庭坚遭谪贬迁戎州安置约三年。在此期间,“蜀士慕从之游”,所写诗文,“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宋史.本传》),从思坡溪,到会诗沟,流杯池,锁江石,安乐泉,涪翁楼……为宜宾人民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宜宾还流传着着黄庭坚在涪翁亭、丞相寺前的砚台石等地专设讲台孜孜不倦地给后生们讲学的故事。(下转第二版)
2018-09-14
摭谈唱酬诗(二)
报纸
������绗������ㄣ�����璋���遍��璇����������——��煎�����涓����璇�璇����涓������ㄥ����卞��璇����涓����涓���剧��璇撮��锛�“��遍��璇�璇�锛�浠���翠��涓�璇达�����浠ユ����剁┖���褰㈠�����瀵硅薄绛�������涓轰��涓�绫诲�����������涓�娑���遍��璇�璇�涓�涓�绫诲�������ㄩ�ㄥ��瀹癸�����浠�浠�褰㈠��������绫讳腑������涓�绉�锛���冲�充�������电�����浜���稿�抽��棰�锛�浜�浠ユ⒊������”���杩�绡�������璋���遍��璇�(浜�)���锛������ㄦ����卞��璇�璇������朵����稿�抽��棰�浜�浠ヨ�存��锛�浠ヨˉ��������������������遍��璇�璇�锛�浠���剁┖���瑙�搴�������锛�������涓哄�冲腑��卞��涓�瓒���跺�卞��涓ょ��锛�浠�褰㈠�����瑙�搴�������锛�������涓哄�������������靛�������靛�煎��涓�绉�锛�浠���卞��瀵硅薄���瑙�搴�������锛�������涓鸿�����涓�浠����涓ょ�����浠ヤ��������浜�浠ラ��杩般��涓���������剁┖��������朵��锛���冲腑���涓������������ㄥ�翠�����������浼������哄��锛�澶�浜鸿��琛�璇�璇���卞��锛���朵腑甯哥�ㄧ��褰㈠��涓昏����������ヤ��璧���点�������ワ�����绌惰��涓����璁や负濮�浜�“���姊�浣�”锛�姝や��浜�绉�“���姊���颁��”���“���姊���拌��”�����镐��姹�姝�甯���ㄦ��姊���颁�����缇よ�e�辫��涓�瑷�璇�锛�浜哄��涓���ワ��姣���ヤ�����锛���ョ����ㄩ�碉��涓���块����点�����浜洪�����姣���ョ�ㄩ�典��璇�绉颁负���姊�浣�(姝よ����ヤ�����浜鸿�存��浼���������������ヨ����匡�����涓�寮�杩�)������姊�浣�锛������ヤ汉浠�澶����浠夸��锛�濡�锛�姊�姝�甯���ц�����缇よ�e�ㄦ�����娈挎�����姊�浣�锛����涓�瀹�璇�杈版�跺�ㄥ��娈垮�寸兢��f�����姊�浣������ワ��瀹����锛�姣���㈡�ユ��锛�甯稿��缇よ�d��瀹�寤峰�����璧���辫��璇�锛����甯�棣���憋��姣����璧���碉��绛�绛�������浠d��浜�璇�浜轰��������浠匡��濡���逛�����������姝�琛����锛������虹��������姝�琛����锛�������������楗�涓����浠�姝����绛�������瀹�浠ユ�ワ��璇�浜轰滑澶������冲腑璧�璇�浠ヨ��绛�������浜�锛�濡�������瀹�瀹����浜�骞�(������826骞�)锛����绂归�$舰���宸���哄�蹭换杩�娲���筹�������剁�藉�����浠����宸�褰�娲�锛�涓や汉��ㄦ��宸���搁�������ㄥ�村腑涓���藉��������浜�涓�棣�涓�寰�璧����绂归�★��涓烘��寮����娣婚��楗�锛�涓�������绠稿�荤��姝����璇�绉板�芥��寰�涓哄��锛���藉��浜哄ご涓�濂�浣����涓剧�奸�������垮��瀵�锛�婊℃��瀹�������韫�璺����浜���ュ��琚����������锛�浜����涓�骞存��澶�澶�������绂归�″�充互涓�棣�������涔�澶╂��宸������㈠腑涓�瑙�璧����涓洪��绛�锛�宸村北妤�姘村�������帮��浜����涓�骞村��缃�韬���������х┖�����荤��璧�锛���颁埂缈讳技������浜恒��娌����渚х�����甯�杩�锛����������澶翠����ㄦ�ャ��浠���ュ�����姝�涓���诧����������������跨簿绁�������濡�锛����������骞撮�达��璧���蹭��瀹剁�����浜猴����ㄩ��宸�������绂����缁����浜�娴峰脖璇�绀俱��浠�浠����锛���冲��绀�(1471—1539)���������(1477—1555)������瑁�(1479—1545)������婢����(1482—1546)������缁�(1482—1549)������娓����(1484—1548)���榛����(1485—1540)�����ㄥ��濂�(1486—1542)���浠�浠���舵����遍��������锛����������娴峰脖浼�������瀛�涓�锛�������搴���ㄤ功���������褰�������浼�������涓�涓�灏������冲腑������涔�璇������朵��锛�瓒���跺��涔�绉�“杩藉��”锛�涓昏��������杩藉����や汉������璁虹�����绌惰〃���锛����杞间�����锛�宸叉�������や�����锛���舵��杩藉����や汉���璇�璇�锛�瓒���跺��濮�������杞笺�����杞艰��璐�瀹�宀����锛�“椋���������讹��绁�浜ゅ��浠o�������朵护���浜�”���浠����������澶�浼奸�舵�����锛����姝よ拷�����惰��寰�澶����濡�������楗�������涔�浜�浜�锛�灏�������涓���讹��涓�������娴���с��澶�妫归��涓����锛�涓���ユ�����������澶╂��������璺�锛�宸插害������灞便��������浜�浣�涓猴��姝ら��甯稿��杩���������ュ����╄�★��寰���㈠��浣�瑷������舵�����������楗����������璇�涓猴��缁�搴���ㄤ汉澧�锛�������杞�椹���с��������浣���藉��锛�蹇�杩���拌��������������涓�绡变��锛������惰�����灞便��灞辨����ュ��浣筹��椋�楦���镐��杩����姝や腑���������锛�娆茶鲸宸插��瑷�������杞间互���锛������佃�����浜������朵唬浜轰����达�����姝や�����锛�杩藉��������椋�灏����濡�������������绉���淬�����棣�锛����浠e�������������������碉�����褰�浠f�卞痉涔����������浜����棣���ㄦ��������绉���淬��璇���点��������浜�绡�骞�锛����涓�寮�杩般��浜�������褰㈠��������涓����璇磋��锛���遍��璇����褰㈠�����������涓轰��绉�锛���ㄣ�����璋���遍��璇����������——��煎�����涓����璇�璇����涓������ㄥ����卞��璇����涓�锛�“������”宸茶��锛����浠ユ�ゆ�����璋�������涓������靛�煎��涓ょ�������朵��锛����������璋�������锛�灏辨�����绛����璇�璇�涓�蹇���������辫��璇������碉�����瑕���������辫��璇���������冲�������朵腑���姝e��涓�������涔����������璋�姝e��锛�灏辨����稿��璇�璇����绔����涓������辩��璇����������涓���淬��濡�锛�������瀹�涔惧�����骞�(������758骞�)��ユ��锛�涓�涔����浜鸿淳��充��������锛����浣�浜�涓�棣�������瀹�寤蜂腑��╂��姘�璞$��璇�锛���炽����╂��澶ф��瀹����涓ょ��������������������������缁淬��宀����绛���芥�����璇����璐捐�崇�������辨��锛���剁�����澶╃传�����匡��绂������ヨ�叉����������������″急��冲��������锛���惧��娴���虹��寤虹��������浣╁0������澧�姝ワ��琛e��韬���瑰尽���棣������辨����╂尝��ゆ�����锛����������缈颁�����������������������缁淬��宀����绛�������璇�棰����绋����涓����锛�浣���芥��������锛����涓������点��濡�������������濂����璐捐�宠��浜烘�╂��澶ф��瀹����锛�浜�澶�婕�澹板�����绠�锛�涔������ヨ�查��浠�妗������������ユ��榫�������锛�瀹�娈块��寰�������楂�������缃㈤�������烘弧琚�锛�璇������������ㄦ�ユ�����娆茬�ヤ�����涓�绾剁��锛�姹�涓�浜�浠������ゆ��������璋�������锛�灏辨����稿��璇�璇����绔����涓������辫��璇����绔������稿�������ㄤ腑��借��璇���蹭��杩���风��渚�瀛�涓�灏����濡�锛����浠f����ф�惧��杩����棰�涔�姹�浜����璇�锛����璇����锛����璐ュ�靛�朵��涓����锛����缇�蹇���绘����峰�裤��姹�涓�瀛�寮�澶����淇�锛���峰+�����ユ�������ャ��瀹�浠g��瀹���充�����杩����涔�姹�浜����璇�锛����璇����锛���炬����插�冲.澹����锛�涓����涓�璐ュ�块�惧�����姹�涓�瀛�寮�浠���藉��锛����涓哄�������峰����ワ�������т�����瀹���充袱浜轰��璇����������瀵硅薄��稿��锛���芥��椤圭窘��佃触�����������版��——涔�姹�浜�锛�浣�������琛ㄨ揪���“���”锛���虫����冲��瀹瑰�存��涓�������������濡�锛�浜轰滑��������ョ��姣�娉戒�����������绠�瀛�·���姊����璇�锛�璇����灏�搴�浜�锛�“璇婚��娓稿��姊�璇�锛������舵�������ㄤ�����”���娓告�����瀹���������卞�借��浜猴��浠�灞¢��������娲剧�������ゅ�������伙�����缁�浣���斤�����浠ユ����辫��姣����姣�娉戒�����杩����璇�濉�浜�1961骞�12���锛�浠���㈠�瑰�����涓ュ郴�����藉�������介��褰㈠�匡��濉�浜�杩�棣�涓婚��椴����������澧�楂�杩����璇���������蜂互姊���变负棰����锛�浣�“���”��翠�����娓稿�ゅ�������茶��������缁���稿��锛����婊$�����淇″��涔�瑙�������绉�“�����舵�������ㄤ��”�����歌�������朵��锛������靛�煎��“������”���棰�锛�涓����宸茶堪锛�“������”���棰�锛�������璋���遍��璇���������点�����涓�宸茶�恒�����甯告�ヨ�达��涓���������垫�������电��璇�璇�瀵瑰����变��������������锛�杩�绉�褰㈠�����甯稿��瑙�锛�姝や��澶�璁����杩����璇寸��“�����靛�煎��”���涓�绉���规�������碉�������������茶�����������������涔�璇������点��姣�娉戒�����涓�寰���������充��瀛����������灏辨��杩�绉�褰㈠�������充��瀛���������������������卞�借��浜猴�����������璧����涓���藉�变骇���棰�瀵肩����╁�戒��涓�锛�涓烘��涓婚�╁�藉��璧板����������ㄤ腑��芥�版��涓讳富涔���╁�藉�冲�������╁��澶�锛�涓���遍��璇锋�充��瀛���板��浜���卞��寤哄�藉ぇ璁°��褰���朵腑澶�宸ヤ�����澶翠��缁�锛�璇镐��寰����锛�涓���舵����藉�逛��濡ュ��瀹�缃�锛���充��瀛�渚垮��浜�涓�棣�������浜����姣�涓诲腑������涓�寰�璇�锛�寮�澶╄����板�������ワ��璇撮」渚�������澶ч�俱��澶哄腑璋�缁����浜�楣匡�����杞�寮归����ㄥ��椹┿��澶撮����╂��骞崇��璐憋��������瀹�蹇�涓�瀵镐腹���瀹�寰����寰�椹版�锋�ワ�����婀�渚挎��瀛���垫哗���姣�娉戒��璇讳����充��瀛�杩�棣�璇�锛�涔����浜�涓�棣�涓�寰�涓���充��瀛���卞��锛�楗���剁菠娴锋����藉��锛�绱㈠�ユ��宸���舵�i�����涓����涓�骞磋����у�斤����借�辨�惰��璇诲��绔������㈤��澶������茶�����锛�椋���╅�垮����剧�奸�����������������姹�姘存��锛�瑙�楸艰��杩�瀵���ユ�����姣�娉戒�����杩�棣�涓�寰�锛����������������浜����姣�涓诲腑���璇����“���”锛�������������涓�棣����“���”�����充��瀛�杩���炬��“��″��涓�灞变袱���蹇�锛����姣���句��������榛�”涓�璇����姣�娉戒��锛���ㄧ�����“姹�”���“���”�����碉����堕�佃�����锛�“蹇����榛����绔����������姹�”������浠ヨ�达��姣�娉戒�����杩�棣�涓�寰���������靛�煎����������笺��涓�������瀵硅薄������涓����宸茶�磋��锛���遍��璇����瀵硅薄���������涓鸿�����涓�浠����涓ょ�������充��“浠����”������棰�锛���ㄣ�����璋���遍��璇���������点����������������稿�抽�ㄥ��宸茬��璇存��锛����浠ュ�ㄦ�ゅ��璁鸿堪“������”������棰�������璋�“������”锛�灏辨��浣������������卞��锛����绌惰�����琛ㄦ��锛�杩�绉���������卞�������煎��濮�浜����杞笺��瀹�绁�瀹����涓颁��骞�(������1080骞�)锛����杞煎��“涔���拌��妗�”琚�璐����榛�宸������ㄥ��涓板��骞淬��浜�骞淬�����骞寸��姝f��浜������ワ����芥����轰����ㄥ�绘�ヤ��浣�锛�涓������������卞�������跺��涓板��骞寸��璇�涓猴�������ユ�ュ��涓���洪��锛�涓���ユ����冲凡���������绋���诲�冲�虫����拌胺锛�灏芥�鹃�����娌$�х�������颁憨������������浣�锛������舵�����寰����娓┿����诲勾浠���ュ�冲北璺�锛�缁���ㄦ����辨�f��榄�������涓颁��骞存�f��浜������ヨ�����璇�涓猴��涓�椋���������ヤ�����锛�璧伴┈杩�瀵诲�诲��������浜轰技绉�楦挎�ユ��淇★��浜�濡���ユ��浜����������姹������介��涓������斤�����������棰�涓�绗�娓┿��宸茬害骞村勾涓烘�や��锛����浜轰����ㄨ��������榄����������涓板��骞存�f��浜������ワ��澶���轰�����锛�浠���ㄥ����碉��涔卞北������姘翠镜���锛�韬���ㄦ樊���灏藉��������浜�浜╂�����缁����璁★��涔������版����у发������宀����瑙����娌�楦ョ��锛�宸茶����ュ�������虫俯�����夸��涓�椋�绾�浠���ワ�����棣����杩����姊�榄�������杞艰��涓�棣�������璇���戒��浜�姝f��浜������ワ��涓轰��涔���归��姝ゆ�ュ��锛����涓鸿��������杞兼����惧�������ュ��������涓颁��骞存�f��浜������ワ�����杞艰��璐�榛�宸�缁�楹诲����句�����姊���便��浜�棣�锛�杩����骞寸�����������蹇����澶ц�寸�镐技锛�涓�������������璇�锛����������缁����娣辨�����浠ヤ��������锛�濡������蜂����版��涓�棣�璇�璇�锛���������煎��涓ょ��锛�������������涓轰��渚夸��璇存�����棰�锛�褰�浜�涓�澶�缃�浜������ユ��涓�濡ワ�����璇锋�瑰�朵�����璧�������锛�寮����瀛�锛�
2020-07-30
石斛那些事儿
报纸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石斛的价值逐渐为世人熟知,并被著录于诸多典籍中,与之有关的故事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本版摘录了相关内容,与读者共溯石斛润之源。石斛,兰科植物,古人因其茎有数节,每节形如古代的量具“斛”,加之其“不藉水土、缘石而生”的生长环境,为之命名。其从古至今颇受医者推崇,被记录在诸多典籍中。比如,在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当中,有这样的记载:“石斛,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季。一名林兰,生山谷。”而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当中,则有着更为详细的记载:“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其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为千年润。石斛短而中实,木斛长而中虚,甚易分别。”“石斛气平,味甘、淡、微咸,阴中之阳,降也。乃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之药。”陈存仁上世纪30年代编纂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中,亦有关于石斛的记载。全世界石斛品种大约有1560多种,中国的石斛品种有76种,市场上常见的石斛主要为三类。其中,产于安徽的霍山石斛品质较高,以米斛最为名贵,在大别山区野生环境下经过较长的生长周期后方可采收。霍山石斛一名,最早见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该书中记载:“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似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或取熬膏饷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市贾率以凤兰根伪充。但凤兰根形直不缩,色青暗,嚼之不黏齿,味微辛。霍石斛嚼之微有浆,黏齿,味甘,微咸,形缩者真。”历史上,石斛与孙思邈、李鸿章等名人结缘,留下了不少佳话。与此同时,它还在很多诗词中成为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比如,南宋诗人洪咨夔曾写下一首《石斛》:“蚱蜢髀多节,蜜蜂脾有香。藓痕分磥砢,兰颖聚琳琅。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瓦盆风弄晚,彼拂一襟凉。”清人邓显鹤有一首《咏石斛花》:故曳黄絁学道妆,数茎风外婉清扬。非关水土天然活,略润烟霞别自芳。高髻步摇金雀艳,深宫龋齿玉鱼凉。何人为寄华阳洞,早辨山中服食方。”如今,石斛的药用价值受到了更多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12月30日起实施。其一部石斛项下详细收录了石斛的性状、鉴别、特征图谱、含量测定等内容。石斛及其相关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诗海撷英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苏轼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赏析苏轼是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方面成就较高。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然而,面对逆境,他并没有萎靡不振,反而寄情山水,修身养性,创作出很多名篇。苏轼的一生和花草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许多关于花草的精美诗篇传世,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趣和精神追求,令后世仰慕仿效,这首关于石斛的诗就是其中之一。苏轼栽培石斛,并非药用,而是把玩观赏。石斛植株纤小矫健,花姿优雅,色彩明丽;江边怪石,顺手偶得,玲珑剔透,值得品味。因而苏轼将石斛栽植在怪石之上,赏玩之余,赠送友人,略表情谊。文中提到的鲁元翰,曾在杭州跟苏轼同任通判,与苏轼、苏辙交好。这首《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就是苏轼和鲁元翰的友情见证。首句中,“山骨”即山中岩石,怪石;“方斛”为石斛,“江珍”指江边怪石。意指在江边浅滩处捡到这块怪石,用它来栽植石斛。怪石栽植石斛后,浇注一汪清水滋养,搁置几案,品茗观赏,夜晚月光照在怪石下的石池中,水波荡漾,犹如揽月入池。第三句中,“三友”和“一箪”同样典出《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意为自己渐渐衰老,更为怀念故交,回望这一生,生活清贫且困顿。下句承接上句,但却话锋一转:虽然生活清贫,然而自己并不消沉,寄情石草,栽植石斛,把玩怪石,欣赏怪石的坚硬姿态,聊以自警;石斛花色秀丽,亦可当餐。第五句中,“好去”为送别之意,“髯卿”指鲁元翰,“道眼”指能洞察事物、辨别虚妄的眼力。这里可以理解为要把怪石和石斛送到好朋友鲁元翰的家舍,请其细细把玩。末句“霜雪”比喻高洁的情操。源自汉代孔融《荐祢衡疏》:“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这里紧接上句,表明心迹。用双关的手法,表面上寄语傲立霜雪的石斛,实际上是向友人鲁元翰表明自己的志趣。纵观全诗,苏轼以怪石石斛为意象咏怀,时刻提醒自己哪怕是生活贫困,也不应改变志向。这首诗,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自在之情,和正气凛然志向高远的豪气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的高尚情操。文字由李扬整理
李扬
2020-10-25
文旅融合 拥抱“诗和远方”
报纸
12月6日上午,冬日暖阳中,参加2023眉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部分人员于会前赴东坡区、青神县,考察了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相关的4个项目。如何进一步融合三苏文化和旅游资源?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文创产品?大家边走边看边议,切实感受到全市文旅产业的巨大变化,对如何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优势,培育更多消费新爆点,吸引更多成都都市圈人群到眉山游玩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体会。□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苹文/图整合资源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品牌走进“东坡步道·大家之路”一期项目,与会人员一边欣赏东坡湖美景,一边感受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期建设“一环、一带”,即东坡湖健身步道和湖滨路市政绿化带景观提升。步道沿途植入了大量的东坡诗词与文学典故,与会人员纷纷驻足,或吟诵诗词,或讨论典故。“围绕‘东坡故里修身一课’文化主题,‘东坡步道·大家之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二期将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教在沿线予以生动呈现。”市文旅集团总经理陈欣介绍。“步道打造得很美,很有眉山韵味。”“以景观来承载历史文化记忆,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借助景观景点,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将不断提升。”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东坡文创园是以东坡文化产业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方式,聚集国内文创大咖及文创企业主理人的新型文创园。东坡文创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创园将进一步做好活化转化文章,建设“一廊、一区、一堂”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与落地业态,用更多可感可及的方式讲好东坡故事。在展示台前,与会人员参观了眉州面塑等文创产品以及芝麻糕等特色旅游商品,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艺术。品种丰富、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点赞。“我看到很多文创产品都融入了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很受启发。我们要借助国有文旅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品牌。”与会人员、市文旅集团董事长徐继红说。学习借鉴助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随后,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青神县唤鱼公园及竹里稻香农旅融合发展试验区。唤鱼公园因苏东坡与王弗“唤鱼联姻”而得名,集中展示了苏母文化和东坡文化,配套建设了市民游憩、科普教育、运动健身、公共停车等设施,现有运动、商业、文化等6个区域,已全部建成开放。“今年借助唤鱼公园开展水上运动周、啤酒消夏夜等活动,青神县吸引了游客50万人次,带动消费3亿元。这里已成为以城市健康休闲、特色文化体验、文创旅游发展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和城市会客厅,深受外地游客喜爱。”与会人员、青神县副县长万红缨说。“青神县积极挖掘苏母文化内涵,打造‘苏母家风家训’文化品牌,对提升该县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持续的‘人流量’有着积极意义。”一名与会人员表示。位于青竹街道新光村的竹里稻香农旅融合发展试验区,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葱茏、各种墙绘形象生动,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田园气息。沿路的二十四节气牌、农耕老物件展陈等,充分展示了当地的农耕文化。“我们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县属国有平台公司示范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等路径,以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文旅消费新业态为打造重点,将稻田与文旅有机结合,开发近郊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特色民宿餐饮、竹编工坊、田园集市等农旅融合业态37处,现已成为眉山乃至全省的网红打卡地。”青竹街道办事处主任徐静介绍。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青竹街道的经验,深挖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创新消费场景,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切实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我建议,将散落在眉山各地的三苏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旅游品牌。”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一边参观,一边与各区县文旅局负责人交流,“我们要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围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都都市圈消费副中心,推动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据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态势向好,文旅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功创建国省文旅品牌11个。“东坡醉月地”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东坡故里诗意丰收之旅”入选文旅部“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精品乡村旅游路线。瓦屋山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江口沉银博物馆、青神竹艺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等15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如今,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眉山,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张忠苹 文 图 整合资源
2023-12-07
“三苏”游丰都
报纸
□唐代贤文/图此事发生在900多年前。一门三父子,都是北宋大文豪的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01)(以下称“三苏”)乘船途经重庆丰都,游览双桂山、名山后,泼墨挥毫,写下的诗句惊艳了近千年的时光。北宋嘉祐元年(1056)间,苏洵携子苏轼、苏辙从家乡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以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一时名声大噪,此时却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于是,“三苏”回家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苏轼赴汴京上任。“三苏”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路过丰都时,停舟江畔,时任丰都知县前去迎接。就在“三苏”抵达丰都的前一夜,毗邻名山的双桂山发生了一件稀奇事。入夜时分,双桂山上传来阵阵鹿鸣,人们闻声上山去探看,发现一只白鹿在树林里腾跃,大家欣喜若狂,一路追到树林尽头,却不见白鹿踪影。但见一位白发老翁坐在石头上,手捋银须,说“明日将有圣人到此”,大家连连摇头,将信将疑。第二天上午,从长江上游江飘来一艘官船,载着的正是“三苏”。苏洵问知县:“你怎么知道我们今天要来?”知县就把昨夜发生的事讲述了一遍,“三苏”听后顿觉惊奇,于是兴致勃勃地登上双桂山,见一路老圃黄花,伴着秋山红叶,山上长松千树,玉鸣泉晶莹似玉,遥望东逝江水,回首静静山峦,苏轼即兴赋《仙都山鹿》: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从此,双桂山又叫“鹿鸣山”。然后,“三苏”来到平都山游览,见平都山孤峰耸翠,山前长江浩荡,山上松柏掩天,曲径通幽,庙观清静,风景奇丽,真不愧为洞天福地。又听道士讲了王方平、阴长生成仙的传说,于是苏轼即兴赋诗二首:留题仙都观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复诵黄庭。龙车虎驾来下迎,去如旋风抟紫清。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常苦辛。安得独従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存。失题二首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因有“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诗句,平都山逐渐被称之为“名山”。苏轼对丰都之游印象极深,他61岁时在《书鲍静传》中写道:“阴真君名长生,予尝游忠州丰都观,则阴君与王方平上长处也……二真君皆画像观中,极古雅。有西晋时殿宇尚存也。”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心存百姓、清廉自守,每到一地,都以其卓著的政绩和清廉的操守,赢得民众的爱戴。他的事迹至今在丰都广为传颂。明洪武年间,为了纪念苏轼泊舟丰都,弘扬他清廉自守、戒奢崇俭的精神,当地民众在双桂山上修建了苏公祠。祠内塑有苏轼21岁时青年卧像和苏氏三父子群像,用石碑铭刻着《题平都山》和《仙都山鹿》,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白鹿,像是在讲述当年的故事。如今,苏公祠已成为廉政教育场所,公职人员在追寻苏轼足迹的同时,感悟其勤政爱民、廉洁自律的为官之道。
唐代贤 文 图
2023-11-02
在惠州的时光, 是什么让苏轼 文思泉涌?
报纸
东坡吃荔枝雕像羊城晚报记者陈骁鹏通讯员王锭铨摄羊城晚报记者夏杨从1094年10月抵达,到1097年4月离开,苏轼在惠州不足两年零七个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水照曾做过统计,就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400多篇(首)诗文、序跋等。更有一说,包含书画创作,总数多达580篇、首、幅。如此大致算下来,在惠州的时光,苏轼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到两篇作品问世。这比很多现代人发“朋友圈”都多,可谓文思泉涌、笔耕不辍!苏轼在惠州短暂停留的这段时间,给惠州带来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当然也可以说,是惠州收留了失意中的苏轼,给了他心灵的温暖和诗文创作的条件。那么,在惠州的时光,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苏轼文思泉涌?壹拥抱自然大美山水,诗意游走纵观苏轼在惠州900多天的行踪,你会发现,尽管由于“惠州安置”,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但他或有官员朋友陪伴,或就近灵活安排,还是去了不少地方。苏轼的很多创作灵感,就来自他亲眼所见的岭南风物。苏轼一向豁达,每次被贬外放,尽管内心惆怅,但最终都成了他的采风之旅。显然,这次也一样。他一路坐船南行,每到一地,凡遇佛寺道观或山水胜迹,都会利用琐碎时间弃船前往。过广州时,他上了白云山,在蒲涧寺“神会”安期生。他写诗曰:“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没到惠州前,苏轼的小舟经过他心仪已久的道教圣地罗浮山。他与葛洪神交已久,当然不愿错过拜山机会。“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朱明。”(《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山中留住的那晚,他情绪激动,一口气写下六篇散文和一首诗。这一路所见,客观上给他郁闷的心情一些释放。风景与他相遇,便产生了一篇篇诗文。到了惠州,他被太守詹范安排住在了风景绝佳的合江楼。当年的合江楼建在东江和西枝江的交汇之处。登上此楼,近有江帆,远有山树,都尽收眼底。“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寓居合江楼》)可见当时的苏轼心情大好。虽遭贬谪,但苏轼仍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地方官和百姓对他都有几分景仰和尊重。除了当时的惠州太守詹范,还有后来的继任者方子容,及循州太守周文之、博罗县令林抃、广州太守王古等,都不时前来探望他,给他送来生活所需,邀他携酒访幽。比如苏轼刚到惠州不久,程乡(广东梅县)令侯晋叔、归善县(今惠州城区和惠阳区)主簿谭汲等,就邀他坐船去大云寺,并在松树下野餐饮酒。此事他记述在《浣溪沙》中:“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对爱好游历山水的苏轼来说,等人邀请显然不够。大云寺出游不久,他听说白水山风景不错,就带着儿子苏过自行前往了。他们在汤泉里洗澡,傍晚才返回。他当日的诗文间流露出对这方山水之爱:“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白水山佛迹岩》)惠州山水秀美,即便不出市区,还有西湖让人流连。于是,西湖周边,留下了苏轼密密匝匝的足迹。其《江月五首》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你看,他夜晚还在游西湖!苏轼幸甚,在他失意的时候,惠州给了他安顿。惠州幸甚,苏轼每行一处都留下了故事和诗文。这又成了惠州新的风景线!贰赤子情怀混迹民间,生活入诗尽管受到惠州当地的照顾,但毕竟是贬官,刚在合江楼住了十多天,朝廷就责令惠州府对他严加看管。苏轼不得不搬出合江楼,迁往嘉祐寺(荒郊野外的一座破庙)居住。接连的打击令他心情郁闷。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往,“定居之后,杜门烧香,闭门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思无邪斋”,并作《思无邪斋铭》、《思无邪丹赞》。此后,他对宠辱、得失、进退、贵贱等有了更深的认知。“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记游松风亭》)贬官“不得签书公事”,这客观上免去了他的“案牍劳役”。在惠州,他走出官府,走进了民众生活,“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他找屠夫买菜,和邻里攀谈,这些人都成了他的朋友。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透着地气,读来生动鲜活!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的村叟,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他写诗记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此后他一直记挂着这件事,又写诗曰:“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这就是淳朴的乡间生活。因与民众的感情,苏轼热情地歌颂岭南风物。比如荔枝,他写过多篇诗文,最出名的当然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成了千百年来推介岭南的第一广告词。爱荔枝,他还饱含深情地写道:“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因感怀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差点误国的故事,他还写下了为民请命的千古名篇《荔枝叹》:“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是个富有情趣的人,他把日常种菜、种药、酿酒、做饭等都写进了诗文。他爱酒,一位道人朋友给他一个酿酒方,他便亲身试验,果真酿出了桂酒。为此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仅邀请朋友来品尝,还写成了《新酿桂酒》、《桂酒颂》、《书桂酒颂》等多篇诗文。后来又得到酿真一酒的方法,他又很快酿出了真一酒。对于真一酒酿造方法的来历,他叙述得神秘而充满仙气:“予在白鹤新居,邓道士忽叩门,时已三鼓,家人尽寝,月色如霜。其后有伟人,衣恍榔叶,手携斗酒,丰神英发如吕洞宾者,曰:‘子尝真一酒乎?’三人就坐,各饮数杯,击节高歌。合江楼下,风振云涌,大鱼俱出。袖出一书授予,乃真一酒法及修养九事。末云九霞仙人李靖书。既别,恍然。”在惠州的生活是艰苦的,有时需朋友接济方可度日。即便如此,他仍是乐观的。买不到肉的时候,他就和屠夫商量,把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回到家,他先下锅煮,然后涂上酒和盐,再放火上烤,结果香气四溢。他兴奋地把这一“发明”写信告诉弟弟苏辙。我们今天读这封信颇为心酸,却又能从中感受到他当时苦中作乐的劲头。就是这样,苏轼用他的华彩健笔记述着日常琐事,诸如《记惠州土芋》、《菜羹赋》、《记菊帖》、《种茶》等等。有人统计过,此间苏轼所写咏茶诗有4首,咏荔诗词有5首,咏梅诗词有6首,有关酒的诗文更有8篇之多。这些诗文都十分清新有趣。透过这些“琐碎”的文字,900多年后的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智慧而乐观的老人,其赤子之心,熠熠闪光。叁心灵沟通跨越时空,唱和陶潜被贬惠州的苏轼,其心情总体是苦闷的。到惠州的第一个上元夜,他写诗回首自己生活的变化:“前年侍玉辇,端门万枝灯……去年中山府,老病亦宵兴……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如此变故,心灵强大如苏轼,也努力地寻求着精神的寄托。这一时期苏轼的诗文中,有一类很特殊,是跨越时空,与距他约600年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隔空唱和之作。虽然苏轼一生中写唱和陶渊明的诗最早不是在惠州,但最集中、最多的无疑是在惠州。有人统计过,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和陶渊明的诗竟然多达109首!陶渊明厌倦官场,担任彭泽县令仅80多天就弃职而去,留下了震古烁今的《归去来兮辞》。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仰慕陶渊明,曾想象着把自己与葛洪、陶渊明画在一张图上。“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他多次游走于葛洪生活过的罗浮山,为他的丹灶、药池题字写诗;更流连于陶渊明用诗文营造的“桃花源”里,隔着时空与之唱和。唱和陶渊明,是苏轼在惠州的贬谪生活的一种特殊表达。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不满和苦痛,而相反,他随遇而安,努力去适应当时的生活处境。“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和陶归园田居》)为何苏轼要和陶渊明诗?东坡研究学者王启鹏曾专门做过分析:他们心境相同、心灵相通。具体说来,一是苏轼仰慕陶渊明。陶渊明了解自己的心性,决然离开官场,苏轼在心灵上认同陶渊明,自己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追和陶渊明诗引》)。二是他当时的处境,很容易被陶渊明诗歌触动。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仕途中跌跌撞撞身心受伤的他,这样的诗句有扎心之痛,容易形成心灵的共鸣。其三,也是苏轼的无奈之举。回望自己坎坷的仕途,可谓“成也文字败也文字”,乌台诗案中差点丢了命,在被贬黄州时“廪入既绝”,“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而被贬惠州,亲人离散,只有朝云和小儿子苏过陪伴,不久朝云也病逝了。体弱多病,举目无亲,当时处境下的苏轼,心境难免有所郁结,又不敢多说话,就想出了追和古诗的方式,实现特殊的心灵表达。这一推断,苏轼留下的文字可以证实。他给朋友程全父的信中说:“仆焚毁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耳。”正是用这种方式,苏轼营建了他在惠州时光的精神世界。他品读陶渊明,并用自己的感受与之“交流”。“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典衣作重九”“落英亦可餐”……生活的艰辛跃然纸上。今天读来,仍令人心潮起伏,感慨良久!
夏杨
2019-11-29
苏东坡为中华传统美学贡献了什么
报纸
在书法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苏轼《寒食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沈荣均苏东坡书画正在形成一个热点,并且渐从业内走向大众。正在举行的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就以苏轼《潇湘竹石图》打头阵;亮相上海图书馆东馆的新展“游目骋怀——北宋书家的人文之旅”,有14件碑帖作品与苏轼有关;“你好苏东坡”沉浸式宋韵艺术展正于长沙巡展;四川博物院前段时间举办了“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再往前追溯,三年前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更是轰动一时。苏东坡最以文学成就家喻户晓,人们却未必知道,这其实也是中国书法史、美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名字。——编者艺术史公认,苏东坡是制定文人书画规则的第一人:书法开“尚意书风”,列“宋四家”蔡襄、黄庭坚、米芾等人之首;绘画创“士人画”(“文人画”),对宋元明清士大夫绘画的审美取向影响甚大。苏东坡的书画拒绝手段和超越形式,注重日常应用的艺术逻辑,更强调不拘一格的趣味与灵魂。创作者个体的生命与“尚意书风”“文人画”共生,高度抽象地诠释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人生走势与人际生态。这也是苏东坡对中华传统美学的重大贡献。“东坡情绪”:以笔墨替代语言的抒情叙事在宋以前,中国书法日常应用多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标准。王羲之《兰亭集序》间于行楷之间的“美”,公认具有“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普遍意义。山水不因人而存在,然山水之美却因人的呼应而传世,两者又高度契合与协调。王羲之的结构和章法,更多反映了眼睛与自然的美好关系,书法的形式,于此成为自我荡涤、与世无争的某种表现主义。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宋四家”的出现,时间蓦地显得重要了,书法终于迎来革新时代。线条是时间的流动,章法是流动的铺陈。时间不是被运用,而是被表现——直接反映了艺术家灵感生发到升华的履历。其特别强调进程。主宰进程的,一般理解为情绪。情绪又因“我”的秉性而大放异彩。人们开始对于王羲之的“普遍意义”审美疲劳,喜欢上了别扭新奇的“东坡情绪”:向右上倾斜,像个患有严重风湿肩周炎的老年患者,“颠倒”“不安”“扭结”,颠覆了“均整”“安定”“和谐”的美学,俨然士大夫们新的时风——在完善中抗争,在抗争中权宜。苏东坡的“尚意书风”,可从《西楼苏帖》《桤木卷帖》《海棠诗卷》《寒食帖》中观之。《西楼苏帖》最早问世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由苏轼的粉丝信州玉山人(即江西玉山人)汪应辰(1119年—1176年),在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任上,在成都府治西楼所镌。《西楼苏帖》收录苏轼行、草、楷诗文和信札共30卷60余篇,时间跨度从苏轼29岁到66岁,是第一部苏轼书法丛帖。其中盛名的有:《表忠观碑》《黄楼帖》《北游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天际乌云帖》(部分)……《西楼苏帖》整体表现出苏轼深厚的唐人楷书基本功,仅止于古法,又如何能够?于是他又独辟蹊径,造出一套“尚意”的理论来。比如:“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宋·李昭玘《乐静集》卷九《跋东坡真迹》引苏轼论书语)三分功夫,两分学养,一分技艺。苏轼这么说,其实是谦虚,低调,鄙视炫技。“学不足”好理解,欲抵达“识浅”“见狭”,需要哲学层面的修养。比如,苏轼极力推崇的书法之“意”或者“道”,并非玄学——它其实是与点画提按、行笔章法,始终随行,浑然一体,绝不可分述,作等而下解读的。《桤木卷帖》,又名《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原藏台北兰千山馆,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手卷正文抄写杜甫《堂成》一诗。杜诗大概是说蜀中“桤木”因实用而招人喜爱。手卷正文后面还题有十二行一百零三字跋文。跋文又录杜诗《觅桤栽》两句诗眼,加了些说明,松散的闲笔,不过把桤的实用性质,又重复了一遍。这件作品,诗意和书艺是融合的,杜诗和苏文是融合的,两个生命体是融合的。字体章法的形式,倒是其次的东西。“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谪居黄州,书艺随表意书风渐入佳境。《海棠诗帖》,即《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墨迹失传,现在能看到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拓本。此帖代表了东坡“涣涣如流水”(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十七《庄居阻雨邻人以纸求书因而信笔》之三)的成熟书风。这段节点的苏轼,正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尽管惊魂未定,想来握笔也是不大稳的,但肯定未曾迟辍,就像春水涣涣,逡巡而来,一点点盈满斗方。他需要在平复心跳中迂回落笔,在屏息静气里调整由行到走的加速潜行,在寻思和否定中突破笔的管制和墨的困顿。《寒食帖》在书法史上有着显赫地位,因为苏轼以其命名并设计了“尚意”的规则——以笔墨替代语言的抒情叙事。读《寒食帖》,往往会谈到其内容(文本)的叙事性(语境),与形式(纸本)的情绪性(书境),两者高度统一,并以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实现。尚意(写意)的追求,与历代书法主流不太一样——它的价值显著地有着苏轼本人道德文化的加持印迹。《寒食帖》选择了以性灵做诗和书帖,它的生命力是中世纪的苏轼,面对苍穹和人生的无声呐喊,沉重而鲜活,以“帖”的表面形式(物)存在,但此帖不仅是“物”,俨然新的生命体——复合了苏轼的生命个体和美学理解,以及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与共识。《寒食帖》书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把苏轼人生低谷的悲剧性审美,升华到了一个现代性的高度。第一个收藏《寒食帖》的人,叫张浩,蜀州江源(今四川成都崇州江源)人,河南永安(今河南巩义)大夫。张浩的收藏事迹,记录于诗帖的题跋。题跋者系张浩的一个堂孙,南宋文人张縯。张浩谒见黄庭坚,求取题跋的时间为元符三年(1100年),地点在蜀地眉州青神。黄庭坚是苏轼的门生。是时,黄庭坚刚刚获得朝廷的特赦,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到眉州青神,看望姑妈张氏。黄庭坚见到苏轼诗帖的时候,苏轼刚好也获特赦,正辗转于北归途中。黄庭坚的草书跋文,清晰可见,历来被公认为苏轼寒食诗帖不可或缺的连体知音,逆境中彼此关怀,虽隔千里,一样演绎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传奇。《寒食帖》是东坡先生在元丰年间不可或缺的“唯一可能性”,它挑战了先生自己的生活、情绪和想象力,也挑战了今天我们的接受度——我们不可复制,是因为我们无法与先生感同身受,不仅我们不能,先生自己也不能,因为先生不可能在下一个“寒食”,再回到《寒食帖》的那一个寒食午后,也无可能踏进《寒食帖》的“那同一条河流”。“士人画”:人格与画品的叠印与加持苏东坡和他的半个老乡文同(字与可)共创画竹一派——“湖州竹派”或“湖州画派”。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下旬,苏轼刚从徐州到湖州(今浙江湖州吴兴)。在此之前,还沉浸于文同新逝的悲情里。精于画竹的“竹痴”文同,是先生的表兄。湖州的夏天,令人莫名地烦躁。苏轼翻出书画曝晒,一眼就看到了文同赠予的竹画。迎风的枝叶曲而不折,梅雨蒸出来的霉点并不影响浓淡渲染的干净。晒着屋里的书画,忽然见着了文同的墨竹,睹物思人,不禁潸然……于是有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章借文同竹画,抛出了“成竹在胸”的文人写意观,后来也多作画论来读:“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成竹在胸”,一般视为其开创“士人画”(“文人画”)的观点,和“尚意书风”一样,强调书画一体、书人一体、人画一体与形神兼备。苏东坡爱竹到痴,自己也画竹。苏轼画竹,师出文与可,却颇多出入。最大的不同,则是他的竹,悄悄塞了画者似是而非的私货——“主意”,还能从中读出时间的流动来。除了画竹,苏轼还画枯木和怪石。苏轼最有名的两幅传世画作,都画有竹和怪石,一张《枯木怪石图》,一张《潇湘竹石图》。民国时期,《枯木怪石图》流落日本。2018年,现身佳士得香港秋拍“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专场,以约4.6亿港元成交,创下苏轼作品拍卖纪录。英国著名艺评家AlastairSooke,认为此画令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成为重要的艺术主题,是苏轼“为艺术史带来的贡献”。《潇湘竹石图》,为邓拓所得,赠予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被誉为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枯木怪石图》,在竹和怪石之外,多出来一个主体:枯木。《潇湘竹石图》,放大了竹,隐去了枯木。其间有着怎样的深意,不得而知。它们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石不像石,像“黑洞”。木不像木,像“龙卷风”。竹也被严重地弱化,即便《潇湘竹石图》那样突出“竹”,竹在绘画者的笔下,也是柔软纤细弯曲的,像百折不挠的枯草,更像在营造某种困境。有了困境,才有突围,曲线和墨色为走出困境提供可能——曲线和墨色螺旋而进——日常的态度和过程。苏轼把对“竹”的个性化理解彰显到极致,甚至将葱绿的竹子给变了色,画为赤红。突破水墨画竹的规矩,施以与北宋的天空不太协调的重色,描画出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看起来仍然不显过时的现代派“红竹子”。欣赏“红竹子”,需要时间慢下来,需要时光回流,需要内省和折射的力量。这些都与肌体和心志承受“内压”痛苦的品质有关。以朱砂写竹,是东坡形而上的发明。而“枯木”更像某种与公共话语体系不太合拍的“情绪”。苏轼开始关注“枯木”的意象,最早或在赴任徐州的时候,而不是在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蛰伏。苏轼路过济南,与友李公择等人游槛泉(趵突泉),赏梅插梅,还在槛泉亭墙上留了一枝水墨的枯木。“熙宁十年(1077年),东坡先生过济南,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清·冯云鹓《济南金石志》卷四)。亭主叫刘诏,收藏了此画,并在元祐年间刻石。石刻后来“流浪于别馆”。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禹城王国宝徙石刻置远尘庵,常山李彦文记之,后又移植儒学大成殿左壁。明初靖难之役,笔迹遂失,禹城石刻尚存。世人慕名传拓众多,县中小吏不胜烦扰,投石于井,碎为数段。一年后,禹城学官再次将碎石,从井里捞出,拼接置原处。明嘉靖年间,福建王姓教谕将石刻抛弃。自此,苏轼的枯木墨迹,湮灭人世。现在看到的《枯木怪石图》,据说就是那件作品。可惜无画者的名款和确凿作画年份。我更倾向于那张无名的枯木作于黄州,因为枯木、怪石和竹,三位一体的审美,更符合先生的黄州涅槃:“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宋·邓椿《画继·轩冕才贤》)竹、枯木和怪石,被苏东坡赋予了特别的符号寄托,人格与画品的叠印与加持——竹、枯木和怪石三位一体。它们不只是竹、枯木和怪石,也是极端抽象的意念和人格榜样,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美学立意和态度。从苏轼讨论文同的竹画始,到“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国画的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创者苏轼,自此开创了一条叫“士人画”或“文人画”也叫“南画”的先河。(作者为艺评人)
2023-06-16
最好的家风是两袖清风
报纸
□夏钦“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的家传,对苏氏家族而言,有着很好的传承,他们祖祖辈辈都乐善好施,以义为利,非义不取。在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之前,因为锋芒太露,才华太出众,立场鲜明,又猛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已经被小人盯上一盘了,而小人以为的瑕疵,竟然与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去世有关。话说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洵在京病逝,苏轼兄弟带着父亲的灵柩回眉山丁忧。感于三苏的大名,朝廷中的同事纷纷凑出份子钱,以示悼念,英宗皇帝赠银一百两,宰相韩琦、副相兼恩师欧阳修各赠银三百两,其他官员所赠不一,但加起来,至少也是两三千两的大数字(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眼下的三百元钱)。但苏轼兄弟意见高度一致:坚辞不受。唯一提了个要求:希望皇上能给父亲追授官爵,以了老人未竟之心愿。英宗准奏,诰封苏洵为光禄寺丞,官六品。早在苏东坡兄弟刚科举入仕以来,他们的叔叔苏涣就谆谆教导他们,亲口传授为政之方,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这样深情写道,“其为吏长于群起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一时称为吏师。”苏涣作为皇帝认可的循吏,就成了子侄们从政的榜样,在他们身上播下了以民为本的种子。后来,苏东坡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下了八个字:“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早在入仕之前,苏洵便把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称之为“圣人”。三苏父子把理想中的北宋前三任皇帝的政治模式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承认和维护皇权的前提下,也真诚地关注民生和他们起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希望通过统治者推行“仁政”,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也让庶民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存状态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考察,三苏父子一直以顺民和忠臣自居,努力把“忠君”和“爱民”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晚年,苏东坡离开贬谪之所儋州北归的途中,面对众多朋友的各种馈赠,也一如既往地拒收。唯一收下晚辈钱世雄送的“和饮子”和“蒸作”(饮料与点心),也要做谢片酬谢说,“切望止此而已”。关于苏东坡兄弟从政路上发生的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尤其是苏东坡的美政理念以及爱民忠君情怀,千百年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杭州治理西湖,勇战疫情;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徐州抗洪守城,寻找煤炭;惠州引泉入城,化缘建桥;儋州改进民风,教化民众;八任太守三次贬谪,无论是经手大工程、大项目,还是面对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具体细微的生计问题,均不见苏东坡兄弟的贪墨之处,反之更多的是自己慷慨解囊,拿出私人的俸禄办百姓的事……这些徐徐展开的人生画卷,不仅仅是对苏东坡政绩的高度概括,更是苏东坡道德风范的绵延——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勇于担当的品质为后世景仰。
夏钦
2022-07-07
民本,苏轼的精神之魂
报纸
文/徐新民统筹/张瑾■编者按在梦幻光影中与一千年前的徐州知州“对话”,3月30日,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在云龙湖华丽亮相,让游人在诗情画境中,重温苏轼在徐州的历史。自古以来,富有才情的苏轼拥趸众多,除了他才高八斗的文采,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徐新民认为,苏轼文化的精神之“魂”,在于他的民本思想。今年89岁的徐新民退休前是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75岁投身苏轼文化研究,迄今已出版和结集多部苏轼论著。近日他又撰新文,与读者分享他对苏轼民本思想的阐释。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世人心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文豪,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宋代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却往往淡化甚至忽视了他在政治上的民本理论和民本实践。其实,他的民本理论和民本实践是中国民本思想及其实践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其价值不亚于他的文学价值。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民主君从”的思想。宋嘉祐六年(1061年),26岁的苏轼在宋仁宗亲自主持的选拔国家高级干部的“应制科考试”中提出:“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这是苏轼民本思想的经典代表之言。意思是:天下是人民的,而不是君主的。君主是人民让他来为人民办事的。苏轼还在《策断》中提出人民对于国家“实执存亡之权”。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敢当着皇帝的面提出这样观点,可谓大智、大仁、大勇,难能可贵。宋仁宗不仅没有责怪苏轼,反而回到后宫对曹皇后夸赞说:“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也。”这说明在宋仁宗眼中,苏轼是具备当宰相条件的。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22岁时,在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撰写的《策略五》中警告仁宗皇帝表面上“安如太山”,实际上却“危而为累卵”,稍有风吹草动,累卵就会坍塌。宋熙宁四年(1070年)苏轼36岁时,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连用三个比喻:“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人主失人心则亡。”他还在许多奏状中大胆直言,实事求是,为民请命,表现出苏轼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民本主义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子瞻者,就是苏轼。苏轼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百科全书式的大文豪。清代人编选的《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大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中一篇篇璀璨夺目、百读不厌的瑰宝,其中苏轼一人就被选入17篇。苏东坡名传天下,至今不衰。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庆祝新千年到来之际,评选了在公元1000年前后生活过的12位贡献突出、出类拔萃的重要人物为“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苏轼,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代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坚守民本主义,情系百姓苏轼的一生,成果累累,从创作数量看,共73卷4800多篇文章,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200多万字;从内容上看,批判王安石变法、上书皇帝奏状、史论、策问、序文、书信等,大都是为民请命的讽谏和访贫问苦的调查报告。苏轼的政治命运与王安石变法密不可分,这是评价苏轼无法绕开的问题。他一生五次在朝,三请外放,三次被贬,主动放弃在朝晋升高官乃至宰相的机会。他的一系列奏折和文论、史评与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新法都是针锋相对的。宋仁宗主持科考时,就在曹皇后跟前夸赞过苏轼兄弟,苏轼的“靠山”可谓够高够大。另外,曹太后(宋英宗皇后)、高太后(宋仁宗皇后),司马光、欧阳修、张方平等老臣,都是苏轼的“靠山”。可是苏轼就是不靠,他为坚持自己,三次主动自请外放。王安石原来是非常欣赏苏轼才干的,很想把他拉进变法队伍,可是苏轼在宋熙宁二年(1069年)从眉山守灵结束回到京城后,却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旧两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连奏《上神宗皇帝书》,批判王安石新法。苏轼明明知道宋神宗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如果他能顺水推舟,支持变法,一定能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可是他没有放弃谏言,因而遭到王安石的嫉恨和打压,多次阻止神宗“启用”苏轼:一是明升暗降,把苏轼调离朝中,担任开封府推官;二是抵制神宗重用苏轼。神宗欣赏苏轼的才华,拟用苏轼编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反对说:“轼与臣素有歧异,不宜担当此任。”神宗又提出任用苏轼修《起居注》,这一职位是最接近皇帝的侍从近臣。王安石再次阻止。苏轼无奈,于宋熙宁四年(1071年),第一次要求外放,被派到杭州做一名地方从官——通判。史实证明,王安石是一位激进的“聚敛民财”的君本主义者。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变法前,宋景德年间,国家年税收为682多万石;变法后,宋熙宁十年(1077年)剧增到5210万石,增长了近8倍,户部经费可支用20年。各州县地方收入逐层加码,一年的地方税,地方政府可用24年。但百姓生活不仅没有同步提高,反而更加贫困。有关史料和苏轼在奏折中提供的事实及其数据是触目惊心的。宋熙宁年间,“两浙饥疫,人死大半”“杭州死五十余万,苏州死三十余万”,苏轼在调任扬州给朝廷的奏状说:臣顷知杭州,又知颍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死亡过半,每州催欠吏卒不下500人。苏轼估计,普天之下就有“20余万虎狼”。连王安石后来在变法失败后也承认:“富国已报君恩,民贫或愧黎庶。”后来,苏轼贬至黄州还愤愤不平地为陈季常画的《朱陈村嫁娶图》题诗二首,揭露变法中真实情况,其中一首写到:“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秉性善良,留下民本『丰碑』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以变法派李定为首的御史台,摘引苏轼《谢上表》和其他诗文中的只言片语,污其“污蔑朝廷,有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史称“乌台诗案”,致使他在政治上跌入谷底。宋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神宗逝世,哲宗赵煦年仅10岁,高太后临朝听政,启用司马光为宰相,苏轼获得平反,诏回朝中,官居三品。此时,司马光主张尽废王安石新法,而苏轼却主张保留王安石《雇役法》中的合理部分。他的主张遭到新旧两派势力的夹攻,无可奈何,苏轼第二次提出外放,以三品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宋元祐六年(1091年),在太皇太后高氏的支持下,他第三次回到京城,步入朝堂。但他看不惯朝中明争暗斗、相互倾轧的局面,哲宗继位后对苏轼也心怀不满。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第三次提出外放,被派往北部边陲定州。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文化的熏陶,汲取并融合了三家思想的精华,既无害人之心,更无防人之意。难能可贵的是,苏轼秉性善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苏轼在坚守民本上有别于其他民本主义者的最大不同点是:其他民本主义者多论述,少实践,苏轼的突出特点是,不仅论述多,而且实践更多。他一生除了五次在朝,大部分都在地方民间,先后任八州知州,三州地方从官、三次被贬,但却为百姓留下一座座民本“丰碑”:在凤翔,修订衙前役,使“衙前之害减半”;在开封,《谏买浙灯状》获准,阻止了许多商贩的破产;在杭州,疏浚西湖,连上十二道奏状乞赈浙西灾民,家家户户为苏轼立“生祠”;在密州,奏请免除民间个体盐户纳税,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徐州,抗洪治水、白土寻煤、利国冶铁,石潭祈雨谢雨,竖起代表他一生最高功业的“黄楼丰碑”,成为古代徐州最受人民喜爱的“老知州”;在黄州,筹建禁止溺死女婴的“救儿会”,挽救了无数女婴的生命;在登州,仅五天上奏《乞罢登莱榷盐状》,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历史佳话;在颍州,阻建“八丈沟”,避免了贻害无穷、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扬州,取缔“万花会”,上书朝廷免除百姓“积欠”,堵塞官吏借此机会勒索百姓的渠道;在定州,强兵、丰财、择吏、兴教、推广水稻,造福一方;在惠州,为了建造“两桥一堤”,资金不够,他捐出朝廷早年赠给他的一条“犀带”;在儋州,作为“罪臣”,遭受种种刁难、折磨,面临生死,却竭尽生命余力,指凿双井,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地方人才,直至大赦北归,还赋诗表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当年留下的许多遗迹,百姓爱护备至,千百年间,毁了又修,从未间断。可以说,在古代先贤中留下遗迹最多的,是苏轼。宁为民碎,唯大英雄本色民本主义是苏轼文化之灵魂。2008年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成立,根据徐州苏轼文化研究者孟昭全先生的建议,徐州市创建“利国苏轼文化名镇”,建了一座“苏轼文化名镇牌坊”,邀请我撰写楹联,概括苏轼宦海沉浮的一生,体现苏轼精神。笔者应约“编凑”而成,也是对苏轼精神的评价——宁为民碎,唯大英雄能本色;不为官全,是真名士自风流。如今,这副对联被红木雕刻,悬挂在徐州市苏轼研究会办公地点的东坡会馆大门抱柱上。徐州苏轼研究者谭敦容先生这样评论:“‘大英雄’未必是‘真名士’,‘真名士’未必是‘大英雄’,而苏轼两者得兼,融为一体,一以贯之,至死不渝。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向往的、追求的人物,这副楹联从功业上、人格上、人性上,很好地概括了苏轼的精神。”苏轼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始终情系民生。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独占其三,文耀后世。徐州有幸与苏轼结下千年之缘,并在当下珍视苏轼留下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令吾辈徐州人感到欣慰。
2023-04-10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