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郏县:桃花映笑脸
报纸
3月25日,一名小男孩在郏县茨芭镇三苏园景区旁的桃园里快乐玩耍。当天,第三届大宋·上瑞里桃花节暨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开幕式在郏县举行。本报记者张鸿雨摄
张鸿雨
2023-03-27
守岁
报纸
作者:苏轼(宋)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赏析:《守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把就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并说守岁正如想要系住它的尾巴,纯属徒劳无功。诗中又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二句,用虚笔表现了诗人怀亲思弟、想要及早建立功业等心愿和对青春年华的爱惜。全诗以篇首六句的妙喻醒人耳目,后半篇则意思平常。
2022-01-27
姜唐佐:白袍端合破天荒
报纸
文\本刊特约撰稿曾庆江作为地方名贤,姜唐佐可谓是赫赫有名。一方面,他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可谓是海南科举第一人,具有“破天荒”的意义;另一方面,他曾经从琼州前往儋州,向谪居海南的苏东坡虚心求教长达半年之久,并建立起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从而谱写了一曲文人佳话。生长茅间有异芳姜唐佐,字君弼,宋朝海南琼山(现海南海口)人,因史料缺失,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据《姜氏族谱》记载,姜姓迁琼始祖姜元熹与胞弟元勋、元韶于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因避祸而离乡,自福建古田县渡海来琼,卜居老城儒姜村。不久之后,姜元韶(字美善)移居琼山白沙村,在庆历至皇祐年间(1041年—1054年)生下儿子姜唐佐。如果族谱信息准确的话,姜唐佐就是姜姓迁琼二世祖之一。据《姜氏族谱》记载,姜氏家族乃是书香门第,家有藏书不少。入琼始祖姜元熹,系姜唐佐的大伯,据传是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姜唐佐的二伯姜元勋为监生;姜唐佐的父亲姜元韶乃拔贡,候选教谕。琼山白沙村距离琼山儒学很近,这给姜唐佐幼时接受教育提供了方便,为其后来成为饱学之士打下基础。但是,总体上讲,当时的海南教育相当落后,虽有历代学子刻苦攻读,却在科举上并无斩获,因此苏辙称姜唐佐“生长茅间”是有道理的。这并不是苏辙对海南以及姜唐佐的偏见,而是代表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海南的普遍认识。尽管海南教育落后,姜唐佐却立志向学,除了受到父辈熏染外,他自己也非常刻苦,并向有学问的人虚心求教。当得知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后,更是不辞劳苦直接赶赴儋州当面求教,甚至比邻而居,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苏东坡拜读过姜唐佐的作品之后,大力称赞说“词义兼美”,让自己蓬荜生辉,并且向弟弟苏辙夸耀说“气和而言道,有中州士人之风”。尽管姜唐佐没有作品流传后世,但是通过苏东坡的评价来看,他应当是读过很多书,学问不错,富有才情。在自身努力以及苏东坡倾心指点下,姜唐佐在学问上大有长进,最终在广州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崇宁二年(1103年),姜唐佐在汝阳见到了苏辙,这时苏轼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苏辙一向和兄长苏轼感情笃厚,又看到其弟子姜唐佐学问大有长进,而且在海南科举上成就了“破天荒”之功,颇为感慨。他夸赞姜唐佐“生在茅间有异芳”,并预祝其在不久的进士考试中获得成功。是啊,学问、人品兼具的姜唐佐可谓是海南这一“穷乡僻壤”的一枝独秀。正因为苏氏兄弟慧眼识才,才使得姜唐佐后世留名。亦师亦友苏东坡如果没有苏东坡,很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知晓的姜唐佐。可以说,姜唐佐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和苏东坡联系在一起的。在苏东坡流寓儋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元符二年(1099年)的闰九月,刻苦好学的姜唐佐专程从琼州来到儋州,登门向其求教。很可能怕过于唐突,或者知道东坡正卧病在床,姜唐佐并没有直接登门拜访,而是托人将礼物和一封书信送到了桄榔庵。姜唐佐的书信已经失传,但是苏东坡的回信却保留了下来,信中如此说:“某启。特辱远贶,意甚勤重。衰朽废放,何以获此,悚荷不已。经宿起居佳胜。长笺词义兼美,穷陋增光。病卧,不能裁答,聊奉手启。”在这个卧床回复的便条中,苏东坡认为自己年已老迈又遭贬谪,实在承受不起这份情谊,同时他还对姜唐佐书信的文采予以了夸赞。这是姜唐佐和苏东坡的第一次交往,后来他们就互动频繁,或者倾心交谈,或者共品茶茗,或者书信往来,一直到东坡离开海南。这一年的十月十三日,姜唐佐专程拜访苏东坡。他们在一起交谈了很久,既谈读书也谈人生,直至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姜唐佐又让人给东坡送去好茶。这让东坡非常开心,马上写信说前一天的交谈“甚慰孤寂”,还说好茶应当两人共饮才好。十五日,雨后初晴,早起的苏东坡心情极好,马上托人带信给姜唐佐,请他一起分享佳茗,“念非君莫与共之”,并说应当取天庆观白乳泉的水来烹煮。信刚送出,官方通知有巡检到来,挂有琼州别驾虚衔的苏轼不得不陪同,因此只能取消品茶之约。姜唐佐感谢老师的盛情邀请,又托人送去酒和面,还说邀请老师明天共进早餐。东坡即时回复,“如果巡检工作结束早,是否还能过来品茶?”,并且爽快地应诺了早餐之约。从这些互动往来来看,苏东坡并没有简单将姜唐佐看成拜师求学的弟子,而是将其看成可以深交的朋友。可以说,苏东坡和姜唐佐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姜唐佐曾经将自己的课册呈示给苏东坡,东坡随即题写了一段话:“云兴天际,焱若车盖。凝目未瞬,弥漫霮公式。惊雷出火,乔木霏碎。殷地爇空,万夫皆废。溜绠四坠,日中见昧。移晷而收,野无完块。”苏东坡称赞其文章“文气雄伟磊落,倏忽变化”。一个年迈之人,能在蛮荒之地碰到一个勤学上进的青年,自然非常开心,苏东坡经常给姜唐佐讲授经史,传达作文之法,这使得姜唐佐的学问和文章都有了很大进步。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姜唐佐辞别东坡回到琼州。东坡有些念念不舍,特地抄录了柳宗元《饮酒》和《读书》二诗,以示惜别之意。为了勉励姜唐佐继续向学,苏东坡特地书写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的诗句,意思是说海南虽然为大海阻隔,但是地脉、文气仍与大陆相连,希望你通过努力成为海南科举上的“破天荒”。又两个月过去了,苏东坡接到了离开海南的诰命,他赶紧写信告诉姜唐佐,说自己将于六月渡海北归,拟从澄迈登舟,可能无缘相见了,并托人归还了借阅的《烟萝子》《吴志》《会要》等书。也许是上天的眷恋,苏东坡赶到澄迈时竟然遭遇风雨无法渡海,因此前往琼州拜访姜唐佐。可惜的是,姜唐佐下乡未归,只有姜母在家嚼着槟榔。东坡灵机一动,写下“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的字条。姜唐佐回家一看,就知道恩师到了,赶紧拜访。这是两个人的最后一面,从此以后天各一方,直到阴阳永隔。海南科举第一人虽然姜唐佐和苏东坡交往只有半年时间,但是他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无论是学问还是写诗作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是姜唐佐的福分,更是众多海南学子的福分。苏东坡对海南文化教育的引导和熏染,表面上看只是针对姜唐佐等极少数几个人,但是从深层次讲却是无形的。从此以后,海南文化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繁盛局面,一时之间名人辈出,被誉为“滨海邹鲁”。姜唐佐时刻记得恩师对自己的勉励。崇宁元年(1102年)秋季,三年一次的乡试又到了,经过精心准备的姜唐佐渡海赶往广州参加考试,果然顺利中举,真正实现了东坡预测的“破天荒”!他很想及时把这一消息告诉恩师,却不知道生性浪漫的东坡先生身在何处。崇宁二年(1103年)年初,作为举人的姜唐佐赴京参加进士考试,顺道去汝阳拜访苏辙。他想,作为亲兄弟的苏辙自然是知道兄长的下落的。见到苏辙,姜唐佐拿出当年苏轼写的“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才得知恩师早已经于两年前病逝于常州,不禁失声痛哭。苏辙见到兄长的真迹,也是不胜唏嘘。姜唐佐的才情,苏辙通过兄长的书信,是略有知晓的。面对兄长当年对弟子“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的许诺,苏辙觉得他应当义不容辞地完成这项工作。略加沉思,苏辙提笔完成一首七律,后世称为《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两大文豪共同为一名普通士子完成一首诗作,这是作为读书人的姜唐佐的无上荣耀。但是,姜唐佐对于海南来说,其意义更加重大。作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具有“破天荒”的价值。自此之后,海南在科举上屡有斩获,比如大观三年(1109年),曾经受业于苏东坡的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整个宋朝,海南共诞生了12名进士,而明清时期则多达80多人,其中清朝的张岳崧成为海南科举史上唯一的探花。
2018-05-07
人民小学举行阳光教师暑期推进会
报纸
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营造浓郁的人民小学书香氛围,7月9日,复兴区人民小学组织开展了一次“遇见一本书——走近苏轼”暑期推进会活动,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李振英为教师们讲座,校长韩永生、副校长冀黎明以及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讲座中,教师们一起跟随李振英老师的介绍,读亦庄亦谐、平淡而又充满意蕴的诗词,感受苏东坡的一生。在李振英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中,一幅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展现在眼前。才华横溢、洒脱豪放、命运多舛但又超逸多情的苏轼,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李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既有对经典名句的旁征博引,又有“朋友圈”“追星族”等具有时代气息的称谓,带领老师们在千年的时空间穿梭自如。这个暑假,学校为每一位老师购买了《苏东坡传》,开启难忘的假期之旅。杨娜
2021-07-16
《彭城风华》今晚盛大开演
报纸
本报讯(记者张瑾)3月30日,一部以苏轼在徐州为故事线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正式对外公演。3月29日晚,首批观众以水为媒、以岛为台、以船为席,提前观赏了《彭城风华》,在云龙山水间,领略苏轼与徐州的千年传奇。苏公塔前追月影,一船星辉过鹤鸣。满载乘客的游船从彭城风华游客中心码头出发,途经8个节点,全程3.3公里的航线。70分钟的行程中,苏轼与徐州的不解情缘,在光影变幻与时空穿越中精彩呈现。一千年前,苏轼在云龙山下试春衣;一千年后,人们在云龙湖上追逐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乘一叶扁舟伴大船而行,深情独白响在耳畔。荷风岛前,游船驻停,“苏轼”弃舟上岸,在岛上搭建的彭城巿集场景中,与民同欢,在黄河水灾中守城抗洪。演出将戏剧、电影、视觉艺术、水特效、装置艺术、机械舞台等巧妙融于一体,形成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视觉华筵。回程中,老年苏轼和青年苏轼隔空对话,感叹今日之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景胜当年。“传递千年文化的底蕴,超美”“给徐州文旅增添新名片”……演出结束,观众纷纷称赞。加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利用研究,书写好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利用的文章,徐州,正在打造更多独特性、鲜活性文化场景,书写好文旅资源转化的文章。云龙湖上“链接”宋代,借历史人物映照今日生活,星空之下的徐州,诗情画意,气象万千。□故事云龙山水,因“苏徐州”更精彩本报记者张瑾林语堂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秦观在《别子瞻》一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公一生宦游谪居途经数十州,乐天洒脱,能书能诗,是一位超级“驴友”、玩家、美食家,亦是徐州百姓喜爱的“苏徐州”。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州,两年间,抗洪水,挖煤炭,促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留下300多篇描绘徐州山水人事的诗文佳作。在徐州南北历史文化轴南端的云龙山水间,苏轼行迹和美文至今被人追念。3月30日,一部以苏轼在徐州为故事线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正式对外公演。随着剧情的推进,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get”苏轼留在徐州的“知识点”。“逍遥号”上忆逍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曲港跳鱼,圆荷泻露。有幸与诸位客官泛舟云龙湖上,共赏这良辰美景,小生这厢有礼了。”登上观看《彭城风华》的游船,身着宋代服饰的船夫引用的诗词,来自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站在2023年的徐州,回望1077年的北宋——这一年是宋熙宁十年的春天,苏轼从密州任上改任徐州太守。苏轼调任徐州时,其弟苏辙到应天府(商丘)任判官,两人相会濮阳,结伴来徐,同住知州衙门后院的逍遥堂。当年的知州衙门即位于现在的彭城壹号。历史上的逍遥堂早已毁坏,徐州解放之后,在快哉亭公园内,又异地重建了逍遥堂。为观看《彭城风华》所备的四艘游船,其中一艘即命名为“逍遥号”。百日相聚期间,苏轼、苏辙同游西郊拔剑泉,观赏了汉皇刘邦试剑石,苏辙写下《彭城汉高祖庙试剑石并序》,序中文曰:“熙宁十年,蜀人苏轼为彭城守,弟辙实从,入庙观石。”在花木葱茏的汉王镇拔剑泉景区西侧,仍立有苏辙《试剑石铭》碑刻和其他多块碑刻,见证着苏氏兄弟的情谊。徐州百日聚会期间,兄弟二人白天同游,夜晚共话,留下多篇传世佳作。苏辙行将离别时,写下《宿逍遥堂追感前约》诗二首,苏轼又和诗二首。这年中秋节,苏辙将于次日离别赴任,苏轼邀集好友多人,在逍遥堂给苏辙饯行,饮酒赏月,对床而眠。徐州逍遥堂的百日相聚,成为兄弟二人后半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守城抗洪迎口碑逍遥堂一别,苏辙登上小舟,苏轼在岸上踏歌为兄弟送别,过往人群中,苏轼看着苏辙渐行渐远,留下孤独背影。苏辙走后五天,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和徐州城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面对奔涌而至的滔滔黄水,苏轼率民抗洪,身先士卒,动员禁军参战,会同民工筑起一道东南走向的护城大堤。大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全长三公里。为纪念抗洪胜利,苏轼利用州府旧木料,在徐城东门建造一座两层高楼。建楼时,因黄色属土,土能克水,所以外墙涂以黄土,取名黄楼。黄楼是苏公抗洪胜利的丰碑,而苏堤则是苏公留给徐州的永久纪念。在徐州庆云桥南侧,仍保留一段护城大堤旧址。如今,护城大堤已演变成宽敞的苏堤路。漫步苏堤路上,徐州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亲民爱民的父母官。在黄楼附近,有仿古船舫。当年,苏轼经常和好友一起,从黄楼出发,乘舟游览故黄河。在《与梁先、舒焕泛舟》一诗中曰:彭城古战国,孤客倦登临。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徐州抗洪在苏轼的履历中,可谓举足轻重。此时的苏轼,刚刚到任四个月,便率领军民筑高河堤,固守城池,面对朝廷的褒奖和百姓的颂扬,苏轼淡然而曰:“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40岁的苏轼,职场生涯从徐州“开挂”,林语堂因而把苏轼在徐州的执政功绩形容为他的“黄楼时期”。苏轼在守城抗洪中表现的担当、果敢、民本的思想,为后世人景仰。文坛领袖留芬芳文坛领袖苏轼时为天下仰慕。受苏轼之邀,黄楼落成后,天下才子会聚于此,王巩、秦观等群星荟萃,为徐州留下载入史册的人文佳话。在云龙山西坡,每年初春三月,杏花盛开,绵延十余里。苏轼任职期间,曾多次率诗友,赏花弹琴,吟诗作赋。“楚山西断如迎客,汴水南来故绕城。”位于城南的戏马台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的著名古迹,苏轼在此留下多首诗词,为后世文人墨客寻访名胜又添风采。宋时,徐州城东建有新亭,苏轼应邀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2021年,“快哉徐州”成为徐州新的文旅符号。“水绕彭祖楼,山围戏马台。”彭祖楼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是为纪念彭祖而建。苏轼一首《送郑户曹》,延续了彭祖楼的千年文脉。苏轼任职徐州时,与隐士张山人志趣相投,苏轼先后七次为张山人写诗作赋,最有名的当数《放鹤亭记》。放鹤亭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大门上方的“放鹤亭”匾额为苏轼笔迹。云龙山西坡有黄茅冈,从黄茅冈沿山坡南行,峭壁下一块天然巨石,便是著名的东坡石床。峭壁西侧,有东坡坐像,苏公手持妙笔,凝神思考。青山不改千年画,绿水长流万古诗。苏轼在徐州两年,留下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苏轼文化业已成为徐州厚重而珍贵的城市文化基因。讲好徐州的苏轼故事,擦亮城市文化品牌,徐州云龙山水,因苏轼更精彩。□揭秘这部大戏,藏了多少技术“狠活儿”?本报记者张瑾一幅光景如诗的画境,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一次跨越千年的邀约,一段起舞弄影的壮阔。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中体验一回完整游程,如同穿越体验了一场千年风华。如何在3.3公里航线的全流域“湖泊剧场”,演绎好八幕场景的风华大戏?从主题构想到选材,到确定风格,再到思路形成、落地、调整,剧组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在3月3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演之前,记者从《彭城风华》创作团队了解到诸多幕后花絮和技术“狠活儿”。内容构建讲好苏轼故事穿越大戏连线你我彭城风华何处寻?位于湖东路和湖南路交会处的彭城风华游客中心,云湖映柳,远山含黛。整场演出从这里的迎宾开始,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出现在巨大的月亮门前,在一片唯美的梦境中,与游客一起走进大美徐州。“在剧本形成之初,创作团队到徐州的黄楼、燕子楼、户部山、黄茅冈、苏轼纪念馆等多个景区参观学习,对如何讲好苏轼故事进行了取舍、提炼和艺术加工。”总导演胡兵回顾。彭城风华游客中心码头上士兵凛立,百姓欢腾,一场盛大的迎宾礼在这里上演。《明月几时有》《盛世华礼》两幕场景,鼓点激越,舞姿婀娜,楚风汉韵的盛世画卷徐徐展开。随后的《江山揽胜》《鹤舞千年》两幕场景,苏轼乘一叶小舟溯湖而上,众人登游船尾随,与诗画里的彭城胜境不期而遇,在湖面共享闲云野鹤、山河逍遥之情。船行至设置在荷风岛的舞台边停下,岛上,气势恢宏的《彭城长歌》《泪别徐州》两幕场景,向观众讲述了900多年前苏轼在徐州带领军民守城的历史。剧目尾声,老年苏轼穿越千年,在《千年之约》《彭城一梦》两幕场景中,在当下的云龙山水中,见证城市的风情、风俗、风韵,彰显徐州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以苏轼在徐州的两年经历为故事线,《彭城风华》穿越时空,生动传达了徐州的历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彰显徐州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底蕴。场景搭建为什么在云龙湖?为什么说首部?“一部成功的舞台演出,每一个环节、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3月28日晚,在紧张有序的技术联排中,《彭城风华》的总制作徐武江说。《彭城风华》云龙湖夜游项目位于云龙湖风景区东湖区域,项目于2022年谋划、报批、建设,2023年1月初次试演。从效果图到实际演出效果,需要克服无数现实问题。徐武江说:“从设计到落地,设计效果优于演出效果的情况很多,但从《彭城风华》排演情况看,我们的演出效果远远超出设计效果,令人欣慰。”这部被出品方称为全国首部的湖岛行浸式大戏,湖上观演70分钟,途经4段水上游线、9幕场景。项目重点施工范围包括游客集散中心、湖南路沿线(包括春晓平台、云汇桥)、荷湾区域、荷风岛荷苑区域及水上、荷风岛至圆梦亭水上区域、苏公塔及圆梦亭区域及沿线。场景搭建中,项目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舞台场景再造中,要考虑水体的生态保护;主舞台区域荷风岛的桥梁无法承受大型器材的运输,只得通过人力与水运、吊运相结合的办法;云龙湖水深无法承受四艘大型游船的行驶,为此施工方专门开辟了航道。“云龙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走遍全国,像云龙湖这种城中有湖、湖中有岛、山水相依且与苏轼文化联系密切的水域环境是不多见的。《彭城风华》的场景再造以及行浸式夜游体验的打造,可以说是独一无二。”项目相关负责人黄女士表示。现场特效多媒体数字科技的应用“真办肆”以光影科技和沉浸式体验为两翼,《彭城风华》以游船为载体,撷取东方意象、美学元素,用当代艺术语言、科技交互的形式,实现游人在云龙山水中与文化名人的时空对话。在水中表演区安装喷泉、雾森设备,营造洪水高喷特效;通过水中表演区暗道、市井舞美升降装置,进行演出场景的转换;在苏堤表演区安装射灯、雾森设备,制造炫目流动的画面。《彭城风华》运用现代科技,让观众真切体验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阴晴圆缺。夜色里,沿岸灯光、桥体光影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变化,一幕幕诗画里的彭城山河图景映射在安装着光带的桥体上,一队舞蹈演员翩然而出,如梦如幻。讲苏轼故事怎可离了放鹤亭?演出中,光影中的放鹤亭烟雾缭绕,与荷塘月色浑然一体,有如仙境。在荷风岛《守城抗洪》的桥段,特效营造的洪水从房顶翻越而过,直接冲散繁华的街市。此时此刻,舞台前区的水域,黄色的洪水不停翻滚,在音乐高潮时刻,条条水柱喷薄出口,让岸边游船上的人们在水雾中感受洪水的肆虐。洪水过后,苏轼与百姓一起为徐州修筑长堤。在光影特效的呈现下,一条长长的苏堤逐渐形成。视角转换中,舞台中央光芒四射,巍峨的黄楼缓缓筑起,盛大恢弘。演出中,无处不在的多媒体、数字科技的艺术运用,让观众直呼“真办肆”。□对话点靓月光经济,打造云龙湖超级IP本报记者张瑾集游船观光、文化演艺、创新体验于一体,历时两年筹备和创作,云龙湖上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于3月30日正式对外运营。这部由徐州市文旅集团出品的大戏,被出品方称为“中国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淮海经济区首个大型水上夜游项目”。《彭城风华》何以“风华”?本报记者专访了市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同华。记者:此前的彩排,《彭城风华》收获了众多好评,请问这部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张同华:2020年7月,徐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徐州发展大局,针对云龙湖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实施“管运分离”。市文旅集团作为运营主体,提出了《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经营运营提升策划方案》,发展夜游、智慧景区由此构建。聚焦长远发展,高标准谋划核心文旅产品,2020年9月,市文旅集团点靓徐州月光经济、打造云龙湖超级IP、构建徐州城市新名片的计划正式启动。集团坚持产品创新,积极谋划推动拳头产品和标杆项目打造,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以小投资大制作,为云龙湖的运营管理注入经营活力和发展动力。《彭城风华》沿着苏轼在徐州任知州两年的故事线,以云龙山水为实景空间,颠覆了传统剧场的旅游演艺模式,通过立体多维的视觉体验,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通过《彭城风华》这样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推动徐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我市夜间旅游产品,让游客放慢脚步品读徐州,爱上徐州。记者:徐州历史文化悠久,《彭城风华》为何独选了苏轼在徐州这条故事线,代言一城风华?张同华:在创作《彭城风华》之前,我们对徐州的人文景点和博物馆作了深入考察,感到徐州值得讲的故事太多。因为这部戏要在云龙湖上演,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磨和研究,最终选择以苏轼为切入点。1077年,苏轼被任命为徐州知州,弟弟苏辙千里相送,在此后的两年间,苏轼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抗洪、冶铁、劝农耕桑等等,留下非常多的诗篇。云龙湖成名于苏轼,至今云龙山水仍保留着非常多的苏轼遗迹,足以代表徐州人民对苏轼的爱戴。《彭城风华》在云龙湖追寻苏轼胜迹,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演绎,将苏轼在徐州的故事让世人熟知,创造性地再现千古文豪的诗词意境、彭城的风土人情、可歌可泣的抗洪史诗传奇。我们期望通过这部戏,让苏轼和徐州能够发生交相辉映的效果,让二者的风华相互融合,打造徐州文旅独特的品牌形象。记者:《彭城风华》未演先火,众多市民对剧目制作充满了好奇。请问这部戏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亮点?张同华:首先它开创了湖岛实景演出的先河。这是全国首个以3.3公里湖泊环线为演区的乘船漫游式大型实景演出,是真正意义的全程、全流域“湖泊剧场”,我们专门定制了江苏首个大型无顶观演游船。其次是它打造了一个东方美学的视觉长卷。整个演出在多个节点应用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苏轼《放鹤亭记》的东方意象,苏轼《浣溪沙》诗词中的美学元素等,用当代艺术语言、科技手段,立体演绎诗词里、古画中的彭城故事。第三是在主舞台区域构筑了多元变化的演出空间。主舞台区域荷风岛采用了实景舞美的手法,还原了苏轼时期彭城人家的市井场景。岛上采用升降机械、水景特效、移动车台等形式,打造多元变化的演艺空间,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共鸣场景。第四是彭城风华采用了戏剧的剧情设计手法。演出通过时光隧道等一系列处理,让游人感受老年苏轼、青年苏轼和我们现代人在三个时空中的不同体验,将声、光、电、水、火、雾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演员的真实表演相融合,将经典的文化故事再现到观众面前。
张瑾
2023-03-30
眉山东坡区司法局:帮扶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
报纸
近日,眉山市东坡区司法局在开展对特殊人员“三走访、三帮扶”活动中,发现刑满释放人员郑某面临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实际困难。该局主动作为,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郑某的安置问题,以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郑某,2019年刑满释放后,面临无房可住、无业可就、无收入来源、子女不愿赡养等一系列问题。郑某曾先后到该区有关部门反映困难。东坡区政协主席李胜华了解情况后,作出安排,区司法局、三苏镇、民政、社保等部门各司其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让郑某顺利回归社会。通过多方努力,三苏镇党委政府为郑某申请到了500元的临时民政救助(已发放),并为其落实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区委政法委和区司法局积极促成了郑某与安置帮教基地万春苑,达成用工协议,解决了郑某住宿和工作问题。目前,郑某已开始在安置基地生活和工作。陈丽周贤发
2019-08-20
争当环保小能手
报纸
通惠小学五年级4班彭博超我经常在城市里看到这样的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3月12日,星期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睡懒觉,早早就起床了,一边哼着歌,一边迅速地穿好衣服,准备随时出发去参加东坡小记者活动。可天不遂人愿,外面的雨居然滴滴答答下个不停,我心里失落极了。没过一会儿,雨停了,我开心得马不停蹄的赶往三苏祠。刚到三苏祠门口,我就加入了“小小环保员”的队伍。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很美丽,人们却在破坏它。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用水流进小河,小鱼、小虾一条条相继死亡;森林里的大树,被人们砍伐,做成了生活用品。大自然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所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带来了血的教训。接着,老师把我们分成五组,比比谁捡的树叶、垃圾多。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纷纷出发了,沿路发现了不少垃圾,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还真是人多力量大,不到二十分钟就把草地上的树叶、垃圾“消灭”掉了。最后我们组虽然没有获胜,但看到干净的草地,心里也开心极了。最后,我们还把捡来的树叶拿来做成贴画,有贴成花的,有贴成房子的,有贴成小金鱼的……我贴了一只甲壳虫,却被妈妈认成了蝉,太搞笑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我要争做环保小能手,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2023-03-21
阅百年历程 传精神力量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莉)“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昨(23)日,由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主办,眉山市全民阅读活动指导委员会、眉山市图书馆、三苏祠博物馆承办的“阅百年历程,传精神力量”——眉山市2021年“4·23世界读书日”献礼建党百年朗诵会在三苏祠启贤广场举行。在诗歌里见证党的百年历程,在诵读中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辉岁月,朗诵爱好者用声音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活动现场,《可爱的中国》《西山红》等节目相继登场,通过情景演诵、散文朗诵、配乐诗诵等不同形式,将感人至深的爱国、爱党情怀向观众传递,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在节目《西山红》中,朗诵者生动展现了青神县19岁共产党员毛慈影在英勇就义前给父母留下的诀别信,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年轻的共产党员,把青春献给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犹如一把把火炬,让人震撼,催人奋进。”一个半小时的朗诵会让现场观众感慨不已。
王莉
2021-04-24
苏辙的诗与远方(旅游漫笔)
报纸
在群星灿烂的宋代文坛,苏辙虽没有其兄苏轼的耀眼夺目,但也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中,影响颇大。他一生宦海浮沉,历经坎坷,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到政和二年逝世的55年间,大部分时间处于贬谪或闲居的境地。然而宋廷优待文人,即使他们处于贬谪的境遇,也不至于有杀身之祸,甚至还有复出之企望,所以宋代文人较前代文人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如宋初文人王禹偁云:“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宦谁知是胜游”。苏辙亦是如此,每次贬官他都能随遇而安,将谪宦的经历看作是人生的磨练和难得的胜游过程。苏辙每到一处,便饱览当地自然风景、人文景观,并吟诗作文,在这些诗文篇章中,可以一窥他的诗与远方。元丰二年,苏轼陷入“乌台诗案”,为营救兄长,苏辙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南行途中,苏辙过池州,记录了池州萧相楼的景色:“绕郭青峰睥睨屯,入城流水縠文翻。”过九华山,又说:“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苏辙不以贬谪为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一向寡言持重,但此诗却写得浪漫奇妙。在黄州,他“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旅行途中,苏辙的关怀现实之心并没有泯灭,有时凭吊古迹遗址、借古讽今,如在《赤壁怀古》中通过追述三国时期的赤壁古战场,意在说明宋与辽、西夏的大势已定,暗喻王安石在西北的用兵政策。在武昌西山,苏轼建了九曲亭,后来请苏辙作了著名的《武昌九曲亭记》,其中有:“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每个人对快乐的体验不同,苏辙“以适意为悦”,就是他自己快乐的感受。明代茅坤认为此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苏辙曾两谪筠州,但每次都能随遇而安,他说:“我来邂逅逢宽政,忘却漂流身在南”,其散文名篇《庐山栖贤寺记》《东轩记》《黄州快哉亭记》等均作于此,堪称古文经典。绍圣元年,他因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知汝州。来到这里,他饮酒抒怀:“可怜汝阳酒,味与上国同。游心四山外,寄适酒杯中。”后苏辙又被贬至袁州、雷州、循州等地,他的心路历程和谪宦胜游之旅,莫不同上。苏辙的贬谪之路亦是他的交游之旅。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孤立存在,苏辙和其他人的交游生活,正反映了他的士人品格和精神世界。在他的贬谪生涯中,和他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其兄苏轼。苏轼曾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他们既是患难与共的好兄弟,更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苏辙在南迁途中,曾护送苏轼家眷往黄州,苏轼以诗先迎之。苏辙因风浪太大困于磁湖,无法马上相见,乃作《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安慰其兄。一句“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道出了兄弟情深,而“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乃是苏辙宽慰哥哥的真挚言语。患难之中见真情,苏氏兄弟的贬谪,不但没有中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反而加深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宋史》称赞他们:“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贬谪途中,苏辙结识了不少朋友,如在筠州结识的毛维瞻、吴厚、洞山文老、牢山陈道士等人。“池塘草生春尚浅,桃李飞花初片片。一樽花下夜忘归,灯火寻春畏春晚”,记载了苏辙和筠州太守毛维瞻一同游玩的情景;“问我近来谁复可,对君聊拟诵《周南》”,描述的是苏辙和新喻县秀才吴厚论诗说道的情况;宋代的士大夫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辙也不例外,他在贬谪途中交结了一些禅师,同他们参禅问法:“问公胜法须时见,要我清谈有夜阑。今夕客房应不睡,欲随明月到林间。”苏辙从小身体不好,便与道士探讨养生之术:“养生尤复要功圆,溜滴南溪石自穿。近见牢山陈道士,微言约我更三年。”由此可见,苏辙并没有因贬官而消沉颓废,而是将贬谪看做人生的新旅程,并对人生有了更真切的体验,他结识的这些好友,无论高低贵贱,都真诚以待。苏辙“不以谪为患”的精神,源于他的士人品格。他早年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之说,赞赏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他认为,一个文人只有游历名川大山,交游豪俊之士,才能养成文章之气。因此,他每到一处,都用心欣赏每一道风景,珍惜每一位挚友,随遇而安、修心养气,所有这些,在他的诗文中都有体现。一个人快乐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受自己人生态度的影响,自己的心态坦然,即使身处逆境也会乐观。这种诗意人生,亦是苏辙的谪宦胜游之旅,他在贬谪途中,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亭台楼阁,便觉宠辱皆忘。“不以谪为患”,正是他的诗与远方。
李天保 鲁国霞
2018-10-17
东坡足迹地 文化传精神
报纸
三苏诗会开幕式。苏味道墓。郏县:中国诗歌之乡授牌暨第七届三苏诗会开幕式在郏县举行11月15日,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暨第七届中国三苏诗会开幕式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举行,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郏县“中国诗歌之乡”美誉,三苏园被授予“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称号。国内外60多位著名诗人以及当地100多名诗歌作者参加了活动。开幕式上,举行了“苏轼诗歌奖”颁奖典礼。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设邑,秦置县。历代名人众多,有西汉谋圣张良、东汉名将铫期等,更有诗人王尚絅、仝轨、乃贤,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享有盛名。公元1101年苏轼去世,次年闰六月葬郏。郏县成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郏县三苏文化,历史上即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地标。诗人们表示,三苏父子尤其是苏东坡是文学史上耀眼的人物,他在诗、词、散文和书画上都取得了卓然不凡的成就,一直为人景仰。在他们看来,写作诗歌就是向诗人致敬的最好的言语实践。在这点上,苏东坡是我们诗歌史上的典范。他在海南岛的三年,写了大量和陶诗,用前所未有的追和向另一位伟大的前辈致敬,那是东坡俯身照渊明的灿烂时刻。此次到郏县参拜、凭吊苏东坡,来这里写诗,就是为了传递文明的薪火,磨砺和锻造自己的风骨。当天,还举行了颂唱苏东坡文艺表演活动及以“苏轼的现代性以及与当代诗的关系”为主题的诗歌论坛等。惠州:聚焦东坡文化品鉴惠州之美记者日前获悉,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惠州采风活动即将启动。本次惠州采风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采风团成员包括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谭谈、江西省文联原主席兼作协主席陈世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葛水平、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陈应松等,他们将深入博罗、惠东、惠阳、龙门等地采风,以笔锋记录他们在惠州的观察与感想,描绘惠州的旅游风光、风物人文。届时,采风团还将参加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开幕式、惠州东坡纪念馆开馆仪式等。在惠州东坡纪念馆,采风团成员将挥毫泼墨,为惠州东坡纪念馆留下墨宝。此外,采风团中的几位作家还将出席2019东坡文化高峰论坛,就东坡文化研究在论坛上发言。成都: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在成都举行近日,“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邀请展以苏东坡创作的诗文词作、东坡美学思想等为创作主题,突出传统文化对当代书画创作的滋养,面向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的专职画家及省内知名书画家征集参展作品,展览汇集了70位四川中国书画名家的逾百幅近年来新创作的精品力作。据悉,邀请展将持续至11月28日。苏东坡以其精于体物、妙于寓兴的创作理念,以“文以达心,画以适意”“画者文之极”的文化自觉,倡导“尚意”书风,开创中国“文人画”之先河,丰富、深化了中国书画的创作手法和文化内涵,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诗画论述,滋养和启迪着后世艺术创作。本次活动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省诗书画院主办。展览关注当代四川书画艺术创作,发现推介四川书画艺术杰出代表人物,推动四川书画创作“百花齐放”和书画理论、艺术批评“百家争鸣”,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号召力和较强辐射效应的四川中国书画研究交流的高端平台,对促进我省书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加速发展,持续扩大四川书画艺术影响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具有积极意义。据悉,“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从2015年举办以来,目前已是第三届。参展艺术家们在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发展,创作出彰显四川中国书画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展现艺术家们精湛的创作技艺与深厚的人文情怀。栾城:苏味道墓苏味道墓坐落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冶河镇苏邱村,1999年再次重修。墓前为苏味道神道碑,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三苏发祥》碑和《眉山发迹》碑。墓台周围由草白玉栏杆围绕,四座井亭遮盖着四眼水井。此处便是栾城苏氏先祖的祭拜之所。苏味道的根在栾城,“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魂牵梦绕之地也在栾城。苏味道(公元648年-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少有才华。20岁中进士,初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苏味道曾深得武则天赏识,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后因亲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宗时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长史,未上任而卒,终年58岁。朝廷追赠他为冀州(今河北冀州)刺史。苏味道和乡人李峤齐名,并称“苏李”,与崔融、杜审言二人合称初唐“文章四友”,“苏李”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苏味道今存诗10余首,载《全唐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成为五言律诗的典范,被誉为“古今元宵第一诗”,成语“火树银花”也由此而来。除了自身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苏味道也以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人闻名于世。苏洵曾在《族谱后录上篇》中记载“古眉之苏,皆宗益州长史味道”。《栾城县志》中,也有“三苏”“源于栾,兴于眉”的记载。据考证,苏味道于公元705年被贬谪四川眉山任刺史,不久病故,归葬栾城。其次子苏份留眉,形成眉山苏氏。三苏祖籍是栾城区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栾城区大力挖掘三苏文化,擦亮三苏祖籍品牌,打造三苏文化名片,串联苏味道墓、清明桥、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等景点,发展三苏文化旅游。(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余毅综合《平顶山日报》《诗歌档案》《新浪四川》《惠州日报》《石家庄新闻网》《石家庄发布》报道)
2019-11-23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