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在儋州
报纸
在唐宋以来的历史文化名人当中,像潮州人敬仰韩愈一样,儋州人最喜爱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被一再放逐的路标,也是足以令人绝望的命运下行线。儋州,在900多年前,处于中原文明之外,海外蛮荒之地。这是苏轼坎坷人生的重要节点。苏轼被这样极端的困苦,足足熬磨了三年。花开花落,云聚云散。时间的界面回放到900多年前,即公元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这一年的二月,谪居惠州的苏轼,倾其所有,新建了一座住宅,名为白鹤新居。白鹤新居西可远眺惠州西湖,东可遥见黄墙青瓦的寺院僧楼。“旦朝丁丁,谁款我庐。子孙远至,笑语纷如。”乔迁之喜,加上与子孙团聚的天伦之乐,让春天里的苏轼喜不自胜。他为此写了一首题为《纵笔》的七言绝句:“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就是苏轼此时此地的心情。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的,年近六旬须发花白的苏轼,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贬谪之地。刚刚安顿下来,家人也能团聚了,本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可是苏轼的痔疮病发作得很严重,加之惠州入夏酷热,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所以说完“霜风”,就说到“病容”。可是接下来趣致一转,明明听到了钟声而且被吵醒了,却说“家人向我通报,因为知道苏先生春睡正美,不忍心打扰,附近道观里的值夜人,五更例行敲钟的时候,手底下特意轻慢了许多”。这就不仅仅是诗意栖居的问题了,这首诗辗转传到京城,据说宰相章惇笑道:“苏子瞻尚尔快活耶?”于是朝廷下诏将苏轼再贬琼州别驾(知州的佐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中和镇)安置。章惇和苏轼曾是好友。据史料记载,章惇为人豪爽,但心胸狭窄。因苏辙弹劾过他,便怀恨在心,并迁怒于苏轼。颠沛流离的苏轼,席不暇暖,又被贬谪到儋州。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章惇选择儋州这个地方,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与儋形似的缘故。而苏辙被贬谪到雷州,是因为苏辙字子由,由与雷,下面都有田字。如此荒诞的理由,后世之人没有不为之愤懑的。儋州古称儋耳。在北宋时期,是极为荒蛮凶险之地,古称“南荒”,“非人所居”。62岁的苏轼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于是把身后之事,向长子苏迈做了托付,只带着小儿子苏过一人,前往儋州。走到梧州的时候,苏轼突然得知弟弟苏辙被贬雷州,而且也在报到的路上,尚未走出滕州,距离百里左右。昌化军(儋州)的军使张中,对苏轼很是照顾,把他奉为上宾,盛情款待,还时常与苏过对弈达旦,苏轼在一旁观棋不厌,一派心安理得、气定神闲的高雅光景。当时,朝廷对贬谪后的苏轼还有如下三条禁令:一不得食官粮,二不得住官舍,三不得签书公事。幸亏遇到侠义的张中,使得初到儋州的落魄文豪,心里总算有一份慰藉。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可惜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大约持续半年多,苏轼的政敌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听说这个情况以后,派人来到儋州,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后来又罢了张中的官。自己好日子结束了不说,还连累好人丢了官,苏轼一时十分沮丧。据说好友佛印一度要来海南看他,他写信回绝,称自己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不得已之下,他只好用手里仅存的一点点积蓄,在城南面的桄榔林下,买了一块薄地,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了几间茅屋,起名“桄榔庵”。好在海南的黎人淳朴善良,豪爽好客,经常有人给苏轼父子送些吃的、用的。据儋州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疾病流行。而且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苏轼是墨的制作与鉴赏的行家。当时的海南缺笔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贵。苏轼小品文《书潘衡墨》中记载,金华墨商潘衡来儋州制墨,得到的松烟很多,但是墨的质量很差。苏轼教他把炉灶与烟囱之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让炉灶再宽大一些,结果得到的松烟虽然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是墨却比以前更黑,质量更好了,这就是著名的“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的由来。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当地人以山芋为主食,父子俩自创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糁羹”,并以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在吃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险家。《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一诗中写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吃鼠类也就罢了,居然蝙蝠也敢吃,再怎么入乡随俗,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有一次,当地百姓送来一些生蚝,父子俩把它们剖开,把肉放进锅里,突发奇想,倒进一些酒煮了起来,味道十分鲜美。苏轼边吃边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谈起,“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为了一道美食而求贬孤岛,估计也就苏轼想得出来。可见其沧桑阅历的背后,藏着一颗充满童趣的心。在儋州,苏轼还结合气候条件与生活起居,发明了养生三法,即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后来写成《谪居三适》,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体悟颇深,予人启迪。当时海南岛由于开化较晚,生产条件落后,稻米无力自给,只能靠北方供应。为了度过“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日无”的艰难日子,苏轼和儿子参照古籍中的龟吸之法,通过调整呼吸吐纳,平衡能量的摄入和消耗,锻炼精气神,效果颇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海南三年,苏轼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同时续写完成了从黄州开始动笔的《易传》《书传》《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他的物质需求是那么容易满足,生活是那么自得其乐。寒冷潮湿的冬日,屋里升起炉火,他便感觉“先生默坐春风里”。正午的阳光照射轩窗,让人昏昏欲睡,正是“欲觉犹闻醉鼾声”。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啊!“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如此超然洒脱的诗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现代人的一次意兴盎然的免费旅游,根本看不出一个被贬谪者的愁闷心情。
2021-11-07
苏洵苏轼苏辙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 征文启事
报纸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素以散文诗词闻名中外,但其法治理念却鲜为人知。为挖掘整理“三苏”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四川省法学会、眉山市法学会等学术团体将于2023年7月下旬在四川省眉山市举办苏洵、苏轼、苏辙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四川省法学会主办,眉山市法学会承办,中国法律史学会道家法家与法律文化研究会、眉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协办。即日起面向海内外学者公开征文。一、征文主题苏洵、苏轼、苏辙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二、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苏洵、苏轼、苏辙在立法、行政、治吏、刑法、司法等方面的法律理念、法治实践和相关法治文化的研究。三、投稿要求1.所提交论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要求切合主题,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2.稿件首页应包括以下信息:文章标题、论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及详细联系方式(手机号码、通讯地址、电子邮箱)。3.论文写作规范(格式、注释、参考文献)参照《中国法学》体例,要求注释规范、引文准确。四、论文提交1.论文电子版(Word或PDF格式)请发送至征文邮箱,主题请按“苏洵、苏轼、苏辙与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第一作者姓名”方式命名,论文电子版请按“第一作者姓名+论文标题”方式命名。2.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为2023年5月31日。论坛组委会将成立专家组对论文进行审定评选,2023年6月30日前公布入选论文及获奖论文结果,并于2023年7月论坛上为获奖者颁发证书;优秀论文组委会将优先向《中国法学》《民主与法治》《苏轼研究》《四川政法》《眉山法学》《眉州学刊》等学术刊物推荐。五、其他事项1.本届论坛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举行大会主旨发言、分组讨论等环节。2.论坛不收取审稿费和会务费,会议期间工作餐由承办方统一安排,参会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自理。3.入选论文的非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经申请并获主办方同意后亦可参加本届论坛。征文邮箱:scsmssfxh@163.com联系电话:(028)3816808518080382676联系人:李悄然、郑甜甜苏洵、苏轼、苏辙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高峰论坛组委会2022年11月29日
2022-11-30
国庆七天,跟着“欧苏”游西湖
报纸
颍州晚报讯(记者储继明文/摄)国庆七天,让我们跟着“欧苏”游西湖。期间,颍州西湖将举办以“穿越”为主题的文化情景演绎活动,另有游艺活动及互动体验活动等。这是记者昨日从颍州西湖运营方了解到的。1046年,晏殊、梅尧臣在西湖论诗;1049年,欧阳修与舞姬相约颍州西湖;1071年9月,二苏西湖拜望欧阳修;1091年闰八月,苏轼西湖放鱼;1091年9月15日,苏轼西湖观月听琴;1091年,苏轼颍州西湖祈雨。国庆七天,颍州西湖将循着欧苏等人在古颍州西湖的活动主线,举办六大情景演绎活动,主题是:“穿越千古西湖好”——跟着欧苏游西湖。活动一:在游客集散中心,将举办“欧苏迎宾”演绎活动,二苏拜望欧阳修,共赏西湖美景,演示宋代迎宾礼仪;活动二:在春深桥举办“西湖清音”活动,即苏轼西湖听琴观月(水面表演);活动三:在湖面画舫举办“国风礼乐”活动,对欧阳修联章诗《采桑子》古曲复原;活动四:在苏堤平台举办“清风茶会”活动,以宋代茶点表演的形式,展现苏轼和苏辙看望恩师的情景;活动五:在苏堤举办“西湖祈福”活动,以祈愿+展陈的形式表现苏东坡西湖祈福故事;活动六:在水云清州举办“东坡放鱼”演绎活动,再现苏轼为官期间秋旱放鱼的情景。此外,还有宋朝游艺活动及“鸬鹚捕鱼”活动,如欧苏共赏箭阵演武、蹴鞠、投壶、捞鱼等。运营方提醒,景区提供自行车和景交车,电动游船和无动力游船也可以坐。景区内的建筑,除了厕所、景观桥/亭外,兰园、怡园、游客中心正在装修,暂无法开放。另外,景区设置了西湖大市(文创集市:非遗体验/美食/文创)、临时商店与自主售卖机,能够满足基础购物及餐饮需求。链接游览颍州西湖如何预约据悉,颍州西湖压力测试阶段时间为10月1日——12月31日,期间采用游客预约制,其中节假日6000人/天,周末人数2000人/天,平日人数1000人/天入园;每日开放时间为9:30-17:30,每日16:30停止预约。具体预约方式为线上关注阜阳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公众号或小程序,提前一天线上预约,须填写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后台发送预约成功短信,凭预约成功短信方可入园,入园需佩戴口罩,测温、持健康码绿码通行。
储继明文
2021-09-23
畅游苏海得其道
报纸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才智苏海,既可喻指苏东坡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也可借指已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因此在苏东坡研究史上,其涵容性较苏学更为广阔。在清人王文诰有《苏海识馀》前后,苏海概念一脉相承,是苏东坡研究领域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潜力的统摄性范畴,也可视为苏东坡研究史的一个别样角度,值得细加梳理和认真辨析。在介绍了“苏海”的概念之后,我想谈谈理解苏海的几对关键词。第一对关键词,是苦难与超越;第二对关键词,是日常与风流;第三对关键词,是绚烂与平淡。我认为,以上三对关键词,彼此支撑,互补相融,是成就东坡那种温暖却不刺眼、热烈而不张扬的文学个性的源泉,可以作为解开苏子瞻如何成为苏东坡这一问题的钥匙。正如学者、作家和朝臣三位一体的完美融合于一身,这三对关键词也彼此互融、辨证有机地融合于子瞻走向东坡的成长之路上,使得“苏海”包容着潇洒的人生、包容的思想、超然的审美、温和的改革、实干的精神、亲和的人性、智慧的观照等东坡之为东坡的一些要素,也包容着陶渊明的平淡悠然、李太白的旷逸超凡、杜子美的坚守执着、白乐天的随缘自适等东坡之不仅为东坡的一些要素;正如大海的朵朵浪花一样,反映出博大精深的苏海的种种面向,也正如苏东坡之才与智,如此广泛而迷人,在他身上,敏捷的诗才、词才、文才,以及书法、绘画、美食等多方之才,正所谓“语及长公,其人已往而其神日新,其行日益远,千古一人而已,古今文人一人而已”。加上其浩荡的才情,渊博的学识,幽默的风格,从容的气度,刚正的气节,洒脱的气质,无不吸引前人和你我。苏东坡在华夏大地留给我们大量实实在在的物质性遗迹,比如眉山三苏祠,诸城超然台,徐州黄楼,蓬莱苏公祠,扬州谷林堂,湛江苏公亭,海口五公祠,儋州东坡书院,常州舣舟亭,定州雪浪石和料敌塔……沿着他的足迹,再走一遍,就会勾连起连绵不断的历史脉络,还有那个时代的广阔画卷。这些遗迹,既有距离美,同时还有亲切感,和我们今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何激活久远的亡灵,唤醒沉睡的文明,让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诗性智慧薪火相传,沟通历史和明天,还需要沉潜文本、田野调查并重,五官头脑、四肢心灵兼顾。苏东坡是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通才和天才,对这位来自祖国西南的大文豪,作为东北人,我由衷喜爱,十分景仰。从做硕士论文开始,就希望可以由喜爱、景仰,转入深入了解和研究。转眼已经二十余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雨也有晴。与东坡结缘,就是与快乐相伴。苏海浩瀚,然渡海可期,泛舟有方,就像苏东坡《日喻》所说的那样,要想学会游泳,就要“日与水居”,这样才能“得其道”,才能从心所欲,自由地苏海泛航。
2023-05-26
【清雅来风】重形似更重传神
报纸
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了独立于院体画家体制之外的文人画家,他们以苏轼、文同、李公麟、米芾等画家为代表。苏轼很推崇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段评论间接提出了文人画的品味意识,后世尊称王维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当徐黄异体在北宋经历了近百年,很多文人已经不再满足于院体画家的精细浓丽写实的单一画风,而是偏向于更接近文人审美倾向的徐熙画风,《宋朝名画评》中说“士大夫议为花果者,往往崇尚黄荃、赵昌之辈,盖其写生设色迥出人意,以熙视之,俱有惭德,”另外要注意的是,《宣和画谱》也曾言道:“盖荃之画则神而不妙,昌之画则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空之其为熙欤?”而这本著作是在徽宗赵佶的授意下编写的,不可避免要受到赵佶对绘画品评立场的影响,从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间接感受到赵佶扭转了宋代初期几代帝王对黄荃绘画风格的肯定,委婉地表达了徐熙高于黄荃的观点。院体画家看重形似,文人画家重视传神;院体画家看重工细描写,文人画家重视落笔以写胸臆之气;院体画家看重技法,文人画家更重视气韵;院体画家看重表象,文人画家更重视将物理在胸中的反映溢于笔端。在苏轼《书朱象先画后》中说道:“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是苏轼站在文人的立场对文人作画目的的一种诠释,他认为画工的画是为了交易而画,为生存而画,为画而画,而文人作画是为了表达胸中所想,抒发性情而画,出发点不同,表达的内容也不同。《书李成画后》一书中说道:“由一艺已往,其至有合于道者,此古之所谓近乎技也。”这句话阐述了文人画中技法与求道,即格调的关系,所谓技法,“为学日益”,必须通过大量的绘画实践达到一定的高度;所谓求道,“为道日损”,一方面要通过综合素养的积累,一方面要减少世俗的思考,深入对人生,自然的感悟。院体画工偏重于技,近乎描摹自然,个人感受在画面中的传达所占比例较小,而宋代文人画家偏重于技道两进,尤以道为重,通过主观意识反映客观景物,画面传达的是对人生的态度,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情在表现风格上,赵佶要求以得形似神似为基本要求,深入自然,体会物理,不仅要得自然之貌,更要得自然之情,而其本人则偏向于稍带放纵的水墨画,比如《枇杷山鸟图》,绘画风格典雅,清秀,以工笔的形式纯用水墨写就,不施丹青,但自有一种生动之气。赵佶的其他花鸟作品有《柳鸦图》、《池塘秋晚图》、《四禽图》等,这种艺术形式在两宋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宋代院体佚名的《水墨百花图卷》,与赵佶的水墨工笔花鸟形式一样,不施色彩,但是用笔用墨上比赵佶的作品更严谨,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
2014-11-28
就地旅游过大年
报纸
□记者孙书贤本报讯今年春节,许多人选择举家就地去乡村旅游过大年,郏县各风景区异常火爆。据郏县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该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出佛教圣地紫云山、道教圣地莲花山、国家4A级景区三苏园、姚庄旅游景区、国家3A级景区蓝河古渡、大唐钧瓷博物馆、眼明泉、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馆、知青博物馆、郏县文庙等精品旅游景点。从初一开始,众多郏县人自驾车穿梭在本地各个景区,欢欢乐乐过大年。2月17日上午,记者在眼明泉景区遇到了举家前来旅游的郏县安良镇高楼村村民高军红。高军红告诉记者,今年景区减免了门票,畅游三苏园景区每人仅10元一张票,其他景区都是免费游,大年初一他全家4口人驾车开始外出旅游,一天去一个地方,把郏县的景区逛了个遍,每天玩得流连忘返。“过去都是去外地旅游过年,今年春节在家乡看美景,也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可喜变化。”
孙书贤
2021-02-18
西湖游记
报纸
六月初,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以前曾来过西湖三、四次,唯有这次年龄是在夕阳之际感触最深。这次西湖行,天气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绵绵细雨中,历史的印记如烟如梦,如诗如画渲染开来……西湖的国宾馆,亭台楼阁,古韵天成,垂柳低枝,花团锦簇。此时正是竹风一窗,荷风半床的清恬之时,入夜,风送荷香,几声蛙鸣,让人不由的想起了苏轼的绝句:“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清晨在雾霭中,升腾的氤氲里看到了隔湖对面的苏堤,繁树葱郁,清风拂柳,游人如织。遥想千年前苏轼修堤的壮举,不由令人感慨。那时西湖湖泥淤塞,葑草芜蔓,传说苏轼决心疏浚,但曾为湖泥何处堆放做难。他四下想辙,一日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轼听罢,心中一乐,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草淤泥的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妙哉啊!试想如果当年杭州的主官不是苏轼而是其他什么人,假若那人身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任西湖淤塞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今天西湖是什么模样还说不定呢。看来一个人的英名,并不在于他的学问高低,也不在于他停留的时间长短,更不在于他的官职大小,其实只要他有高风亮节之操,存为民谋利之心,做利民福祉之事,必将功盖千古,万民传颂。当年的苏轼,才华横溢,屡次上书谏事,却多次遭贬谪,若非经历之人,具有天生豁达脱俗的秉性,谁能有如此惊天动地的作为?他让苏堤春晓千年颂,让六桥烟柳添妩媚,让曲院风荷酒香飘,让柳浪闻莺游人醉。怪不得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渐渐晴了,望着满湖的荷花,星星点点的游船,叠阙重檐的雷峰塔,时隐时现的小桥,吟诵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想当年苏轼恐怕也是看到这雨复晴,晴复雨的大自然,才写出这么即景的诗句吧?
2018-08-31
拍卖公告
报纸
受委托,本公司定于2016年8月3日10:30分在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417号三楼拍卖厅举行拍卖会。一、拍卖标的:位于彭山区凤鸣镇滨江路“上层豪庭”4幢2单元102号住宅一套。建筑面积90.45平方米,拍卖参考价29.35万元。二、标的的展示时间及地点:即日起在标的所在地。三、拍卖方式:本次拍卖将采用“四川省拍卖行业网络同步拍卖信息系统”进行网络与现场同步竞价方式进行公开拍卖。凡欲竞买者请于2016年8月2日18:00前持有效身份证明及复印件2份到眉山市东坡区三苏路185号本公司办理报名登记手续,并缴纳竞买保证金人民币3万元,保证金交至【户名:眉山市彭山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开户行:农行四川省彭山县支行彭祖分理处账号:22416001040000701(注明:法院案款保证金)】。以上标的相关优先购买权人请于规定的报名截止时间前办理竞买登记手续,否则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详情见本公司《竞买须知》。也可登录“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www.rmfysszc.gov.cn了解。咨询电话:028-38289538,18909037676四川眉山阳光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7月11日
2016-07-11
再读东坡
报纸
杨红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阅古人,我还是对苏学士东坡情有独钟。东坡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词书画冠于当世。他的诗充满理趣,词洋溢着旷达,文章蕴含意境。不论从哪个角度说,子瞻先生都是中国文坛翘楚。在快餐文化充斥,各路“小资”“写手”大行其道的今日,再读东坡,无异于浮躁的躯体注入一贴清新剂。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愚。”闲坐一隅,静心捧读苏学士,更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按摩和心灵的抚慰。东坡一生旷达,秉性率真。尽管因政见不同仕途屡屡受挫,但他随遇而安超然物外。他常与朋友品茶喝酒谈禅说鬼吟诗作赋,“一蓑烟雨任平生”。洒脱得据说可以一边挖野菜,一边写《超然台记》。他去寺院赏花,酒醉,插了一头的花在杭州城里招摇过市,颇有“老来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般的可爱。在黄州两次游赤壁,逸兴遄飞,写下了举世名篇《前后赤壁赋》。他的哲理诗《题西林壁》、《琴诗》和咏物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及怀念爱妻王弗的婉约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更是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东坡为文独步天下,当官亦政绩斐然。他当杭州太守时,帮助百姓疏浚了西湖,修筑了“苏堤”,使四周的田地不怕涝,不愁旱,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鱼”至今仍是杭州菜的主打。苏轼一生遭贬足迹半个天下,但为官清廉,“忧国恤民”,深得人民的尊敬和喜爱。各地建造了不少苏公祠东坡亭读书楼来纪念他。记得黄州苏轼故居有副联写得好:“五年间谪宦栖迟,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那得此清幽山水;三苏中天才独绝,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还是公游戏文章。”呵呵,文人做到如此份儿上,夫复何求?!东坡是一部大书。读东坡,宜在夜阑人静之时,泡一杯氤氲酽茶,临桌展卷,与大师作心灵上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份实实在在的文学滋养。读东坡,还能学到子瞻先生将现实与诗意融为一体的生存智慧和处变不馁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美。这部书耐读。
2007-04-30
八十吹打未为迟
报纸
文/徐亚斌“八十岁学吹打”是一句人所共知的俚语,尽管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更多的是含有消极意味,被用来讽刺有些人年轻时无所用心,碌碌无为,未能做出什么理想的业绩,在步入人生末路时,才想要做这做那的。笔者从年轻时就很拒绝这层意思。我想说,八十岁学吹打又怎么啦,人生没有晚点,立志与追求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八十吹打未为迟,如果有所成就,那迟开的花也许更为鲜艳呢。事实上,古往今来,起步虽晚,但晚景辉煌者并不鲜见。古有苏老泉,今有齐白石,不都是最好的例证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不但自己终成大家,还培养出了苏轼、苏辙这样的大文豪。现代国画大师白石老人,八十高龄,还“补上”描红一课,画艺大进,成为一代宗师。当然,八十学吹打,还有另外的意义。试想,如果到了晚年,依然能有所追求,并乐在其中,不也可以怡情养性吗?笔者有个认识了几十年的朋友,一生都无所追求、平平淡淡,嘴上说喜欢文学,但没见他读过几本书,也没见他写过什么文字,更没有发表过什么作品。就在进入耳顺之年时,也许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吧,他悄然去某网站申请注册了个人博客。从此,他似乎找到了“兴奋点”,敲击键盘成了他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或长或短,坚持每天发帖一篇。几年下来,居然有五六百篇之多。于是,他的“兴奋点”开始发散,把自己喜欢的文字从博客上搬下来,修改润色,尝试着给报纸的副刊投稿,几年里,发表的数量也在百篇以上,还结集出版了两本集子,最近又被吸收为市作协会员。走笔至此,不由得想起了叶帅《八十抒怀》中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晚年不是追求的终止,人生永远不会晚点,不管在何处起步,只要心存执着,一路向前,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绝佳风景。那么,即便是八十开始学吹打,又有何妨?
徐亚斌
2016-06-26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