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以不贪为宝”是苏轼一生的座右铭
报纸
东坡文化季收官之讲,苏轼研究会会长周裕锴详解“东坡人格力量”“以不贪为宝”是苏轼一生的座右铭东坡文化季收官之讲:《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现场。周裕锴教授做客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苏轼千古流传的诗词名篇光照古今,他在几经沉浮的仕途中炼就的豁达乐观也影响着世人。或许,正是因为东坡的文学成就与生活哲学太过迷人,我们也时而会忽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显露出的惊人才干,以及卓绝的治国理念。3月17日晚,“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迎来收官之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做客名人大讲堂,以《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为题,详解苏轼沉沉浮浮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守不变的治国思想。提倡温和改革执政理念上体现出仁爱精神周裕锴是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同时,他还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轼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其主要著作有《宋代诗学通论》《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石门文字禅校注》等,同时他也是《苏轼全集校注》三位主编之一。本场讲座,周裕锴教授主要围绕六个方面讲解苏轼的治国理念,其一就是他在政治主张上提倡温和的改革。在苏轼的政坛生涯前期,神宗当政,起用较为激进的王安石变法,在社会经济结构上进行彻底的变革。周裕锴认为,苏轼与王安石最大的不同,在于王安石是要剧变,苏轼则主张渐变,苏轼提出的“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治理主张,在根源上是不想惊扰人民,坚持温和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苏轼在执政理念上坚持“仁爱”精神。在其最早名扬京师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年仅20来岁的苏轼就已开始反复论证“罪疑惟轻”。周裕锴认为,从伦理学方面来看,这与现代法律中“疑罪从无”有相通之处,不以杀戮惩戒为刑罚的目的。苏轼赞扬推崇的“忠厚之至”,包含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苏轼在《石鼓歌》中抨击秦始皇的暴政:“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苏轼的“仁爱”还体现在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周裕锴说,苏轼跟杜甫不一样,杜甫诗里有对老百姓的同情,但苏东坡除了是一大文豪,也是一个官员,苏轼把对穷苦百姓的仁爱写进诗里,也落实到实际中。周裕锴举例说,苏轼在《上韩魏公论场务书》中提出“官榷与民”的主张,批评“朝廷自数十年以来,取之无术,用之无度,是以民日困,官日贫”,主张“行宽大闲暇久长之政”。做官坚持“从道不从君”廉政上坚持“以不贪为宝”道义和君王,如何抉择?苏轼在做官原则上提出“从道不从君”。即不能屈服于君王个人的权势,而是遵从道义的原则。“他出仕做官、兼济天下的原则是不能屈服于君王个人的权势,而是尊崇一种道义的原则。什么叫做道义?要看君王的行为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益处。苏轼是很有人格力量的。”周裕锴说。除此以外,“以廉为本”的信念也贯穿了苏轼的一生,他一直将《左传》中记载的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作为人生信仰:“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以不贪为宝”的故事对苏轼影响非常大,其在好几篇诗文里都引用过该典故。比如《和陶饮酒诗二十首》其十一:“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又比如他在《无题》中写下:“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去世前两三个月,苏轼还写下《梦中作寄朱行中》:“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周裕锴说,“以不贪为宝”,这是苏轼一生的座右铭。支撑苏轼廉政的动力来自哪里?周裕锴认为,其动力不是来自外在朝廷的制度,而是来自他内在廉洁的精神。教育理念提倡兼容并包有科学治理和实干精神苏轼搞教育,坚持兼容并包,他反对儒家和佛家之间互相斗争,也反对佛教内部宗派之间相互攻击。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他尊重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个性。苏轼在《稼说》中写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时苏轼正在京都任职,时逢进士张琥归家之前来看望他,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特地写了这篇短文送给张琥,并愿与之共勉。周裕锴由此也提到,现在有很多家长很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认为这没有必要,“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像苏轼一样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进取。同时家长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学习,要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坚持科学治理的实干精神也是苏轼留给我们当代的财富之一。苏轼长期担任地方官,为老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比如他在杭州治理西湖,疏浚西湖,修造苏堤。苏轼当时绝不是脑门一拍就胡乱开干,而是真正进行了大量调研,将自己变成了水利专家,而他所做的实事我们现在仍在受益。新闻链接“名人大讲堂”定位为普及性、大众化、浸入式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活动品牌,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体系。本场活动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是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的收官之讲。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琴摄影陈羽啸
2023-03-20
放逐与回归(121)
报纸
风浪同舟赴湖州途中,苏轼又留下不少佳作。如《舟中夜起》:“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此生忽忽忧患里,清景过眼能须臾……”纪昀曾评头两句:“初听风声,疑其是雨。开门视之,月乃满湖。”用的是错觉法。全诗似乎都笼罩在这种“错觉”之中。人鸟相忘,同为一梦。潮水暗涨,其声低咽,似寒蚓蠕动之音(梅尧臣有“穴湖声苦长,流响入孤枕”句);落月挂在柳枝,仿佛悬在丝端的蜘蛛。这个比喻,不仅在古诗文中罕见,而且有点现代派诗风。人、物仿佛都患了梦游症的这一切,在苏轼眼里都化为忧患中的“清景”。清代方东树评此诗曰:“空旷奇逸,仙品也。”也许此诗启示过当代大师林风眠的画境?被大风留金山两日时,苏轼又有奇思妙想:“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龙骧万斛不敢过,渔舟一叶从掀舞。细思城市有底忙,却笑蛟龙为谁怒……”首二句“独”“颠”“当”“断”“渡”五字同一声母,仿佛“铃语”的象声词。三、四句气势扑人,五、六句却笔锋一转:舱量很大的巨船都不敢行驶,而一叶渔舟则随风起舞。北宋僧慧洪在《冷斋夜话》中,把苏轼的“见说骑鲸游汗漫,亦曾扪虱话辛酸”与此联并列,说:“以鲸为虱对,以龙骧为渔舟对,大小气焰之不等,其意若玩世,谓之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者,此类是也。”而“细思”二句,故作问语一顿,也表现出诗人面对狂风恶浪而意态自如。宋代许多和尚,都是披着袈裟的诗人。上面提到的慧洪,便是其中之一。相传王安石的次女、蔡卞的妻子,读到慧洪的“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认为他尘缘未断,径呼他为“浪子和尚”。我们所熟悉的参寥,此刻正与苏轼风浪同舟。他与秦观,是在苏轼途经高邮时,陪同南下的。苏轼对他,依旧赞不绝口:“我有方外客,颜如琼之英。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新诗如弹丸,脱手不暂停……”他们三人后又同游无锡惠山、松江垂虹桥。苏轼更加意气如虹:“……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白居易写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苏轼在惠山却说:“行遍天涯阑,将心到处遣人安。”所谓心不安者,还是不能忘情于社稷百姓。他企羡惠山钱道人的超然,又抨击了一通变法派:“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当时一快意,事后有余作。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同时也反省自己:“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新法尝试不灵,旧法施为无能,这种忧患意识,就向钱道人“万事初不作”“无病亦无药”的处世态度倾斜,还庆幸自己“脚浅犹容却(退)”。江西高校出版社
洪亮 著
2019-05-08
传承“三苏”文化基因 培育品学兼优人才
报纸
“三苏”(指宋代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四川工商学院创建于府河源头,根植于岷江河畔。千载诗书浸润校园,“三苏”基因根植工商。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一大优势。发扬光大这种属地文化,对提升师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塑造师生的书香心灵气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四川工商学院自转型发展以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育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三全育人工作的要求,实施“五位一体”“三苏”文化育人工程,全力打造书香气息浓郁的“三苏”文化校园,将“三苏”基因根植工商,使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培育德才兼优的应用型人才。打造“三苏”文化校园在校园内建设“三苏”主题雕塑、打造“三苏”景观、培植“三苏”园林、设置“三苏”路标、以“三苏”诗句命名楼宇等。通过建设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整体优化校园环境,构建“三苏”文化特色显性标志,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学校将校内主要道路、湖泊、公寓、广场结合“三苏”诗词进行命名,如,明月湖、子瞻广场等;在校内主要景观设置“三苏”相关雕塑、“三苏”艺术长廊和“三苏”文化墙。让师生感受“三苏”文化中的“报效祖国”“品学兼修”“励志读书”“学会感恩”,把自然景观建设成文化景观,让环境文化与学科资源相对接,成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整个校园建设成为天然的“三苏”教科书。建设“三苏”文化馆在学校建设“三苏”生平展、“三苏”书籍展、“三苏”诗画展和“三苏”文化产品展等,展示“三苏”生平故事,阅读“三苏”书籍,赏析“三苏”相关字画,开发“三苏”文化产品,打造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完美结合的全方位育人过程,将“三苏”父子的思想、政治、文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展现给全校师生,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沉淀学校文化底蕴。学校依托图书馆现有资源,在全国范围广泛搜集“三苏”生平相关图书文献和字画以及文化产品,并单独打造“三苏”馆。使“三苏”知识承载于书籍、图文、产品之中,向全校师生传达知识、塑造人格、打开视野。深化“三苏”文化研究结合学校现有的“三苏文化研究所”平台和资源,组织“三苏”学术交流、开展“三苏”项目研发,讲好“三苏”故事、举办“三苏”研究沙龙,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等。通过科研引领,推动学校“三苏”学术研究上新的台阶,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学校以“三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优势竞争力为突破口,确定科研战略目标,构建特色文化发展模式,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三苏”文化研究专家,开展“三苏家训”“三苏家国情怀”“三苏礼仪”等主题讲座和沙龙,组织师生通过四川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申报“东坡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以东坡文化为例”等课题,全面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三苏”品牌活动把文化育人工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进校到毕业实习,分阶段组织“三苏”文化节、“三苏”诗词大赛、“三苏”主题文艺展演、“三苏”书画比赛等,形成“三苏”系列品牌活动,引领师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师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塑造师生的书香气质,把娱乐身心、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涯,让“三苏”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学校转型发展以来,在学生中分年级开展“礼敬”“传承”和“践行”“三苏”文化系列活动,通过了解、品鉴“三苏”作品,学习“三苏”情怀,掌握“三苏”(唐宋)礼仪,践行“三苏”精神,创作“三苏”文艺作品,使学生在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中和谐发展,提高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协调能力,帮助他们吸取丰富的“三苏”营养和精神力量,真正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塑造“三苏”院系文化开设“三苏”思政课、“三苏”相关选修课、诵读“三苏”经典、教学楼宇布置“三苏”词句等。通过提升院系文化建设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苏”教育思想,尝试探索与“三苏”文化有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活力,激励学生爱国爱校爱家,完善人格定向,勤奋好学,超然物外,造福于民。学校各二级学院通过“二个并重”,围绕“四个结合”,打造“三苏互动课堂”、“三苏”思政课程与心理教育、“三苏”课程与课程“三苏”结合的课堂文化,建设具有“三苏”文化特色的院系文化,把“三苏”文化基因刻进学科专业中,彰显学校文化与专业特色。学校通过实施“五位一体”“三苏文化”育人工程,促进学校环境文化、物质文化、科研文化、精神文化、课程和院系文化等形成和谐统一的“三苏文化场”,广大师生员工在这个“场”力效应的作用下,践行“学之以恒,唯实诚信”的学风,“以德施教,勤勉治学”的教风和“同心奋进,勤俭朴实”的校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实现让“三苏”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沈玉杨)
沈玉杨
2019-05-23
超薄
报纸
23日,由达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开江县委、县政府、达州市农业局承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分会场达州庆丰收活动在开江县举行。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开江县公安局提前部署、精心组织,抽调民(辅)警200余人,圆满完成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安保任务。王健雄记者谭别林18日,绵阳市拘留所组织全所民警和被拘留人员举办了以纪念“九一八事变”87周年为主题的公民道德讲堂活动,以同唱一首《公民道德歌》、讲一个感人抗战小故事、观看一部《九一八真相》影视片、分享一份感悟等形式,让民警和被拘留人员牢记历史,不忘国耻。邓少军赵银熙19日,宝兴县法院特邀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信访办主任王志勇出席由县委政法委主办、县法院承办的宝兴县信访与基层矛盾化解法律大讲堂,就信访与基层矛盾化解工作开展专题讲座。李春蓉记者杨棕贤20日,攀枝花市东区检察院积极响应最高检“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要求,联合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辖区超市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推进食品领域公益诉讼工作深入开展。何晓姞邓春梅记者唐万贵近日,岳池县顾县司法所联合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在双鄢乡场镇开展了以“黑恶不除,国无宁日”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王勇王胜男记者雍剑波20日,眉山市统计局、东坡区统计局联合三苏镇政府在三苏镇场镇举办“9·20”中国统计开放日宣传活动。活动向群众发放了《统计法》(节选)、新《经济普查条例》(摘要)、四经普宣传手册、四经普清查告知书等资料4000余份。游万军近日,邻水县龙桥乡驻村工作队会同挂联干部,深入到农家院户、田间地头,与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或建议。刘杰秦清春申巧容
2018-09-26
宋朝学霸
报纸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将开始崭新的人生。俗话说:“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很多人刻苦学习。事实上,自从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到清朝灭亡,科举存在的一千多年里,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埋头苦读,参加科举,成为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选择。在当时,一旦进士及第,不仅意味着加官进爵,还能娶到千金小姐,这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一代代儒士都延续着这样的人生轨迹。科举也加强了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历代王朝中,宋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巅峰,当时社会对读书人也尤为推崇。当时读书人的地位万众景仰,全民陷入读书狂潮,识字率和学校数量都是当时世界第一。宋朝的“学霸”有多牛?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宋朝时,读书人无论出身家境多么贫寒,一旦金榜题名,就会遭到全城名媛佳丽的哄抢,这个习俗风行数百年,这就是著名的“榜下捉婿”。在当时,科举考试放榜这一天,更像是一场全城的狂欢。天还没亮,汴梁城里已经骚动起来。最先起床的不是等待揭榜的士子们,而是公卿第宅、富商豪贾家的千金小姐。侍女们忙进忙出,小姐们全神贯注梳洗打扮。秀发高挽,满头珠翠,“香墨弯弯画,胭脂淡淡匀”。父兄早已等候在外,家丁也备好了车辆。车上燃着香球,香烟如云。金明池大街一早就被这样的车辆挤满,香车美人,旖旎无边。除了京城,还有全国各地有钱有势的人家也早早出动“择婿车”,天不亮就在路上等候,一旦发榜,便争抢新科进士作女婿。而这些中榜的学子中,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宋太祖决定“文治”天下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中进士后成了老师胥偃的乘龙快婿。一个曾经“以荻画地学书”的穷苦孩子从此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22岁的王安石考取了进士第四名,这个父亲早亡,家境窘迫的贫寒书生也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王安石后来追忆当日的盛况。古语说人生最快意的时刻便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实这两件事根本就是一件事。为什么小姐这么爱读书人,因为在宋代,进士及第通往的是一条最顺畅的仕途之路。要说宋朝为什么这么重视读书人,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开国不久的宋太祖赵匡胤碰到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他偶然发现宫中的一块镜子背面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现在是乾德三年,竟然出现“乾德四年”的物品,难道时光穿越了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是这块诡异的镜子,引出宋太祖一声长叹,也促成他在心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为宋朝最终能攀上中华文明的巅峰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这块镜子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宋太祖显然不相信时光穿越之说,他决定亲自解开这个谜团。他把镜子拿给宰相赵普看,询问这几个字是怎么回事?赵普也答不出所以然来。后来赵匡胤找到了儒生窦仪。窦仪给出了正确答案,他说:“这块镜子应该是从蜀地来的。前蜀最后一个君主王衍,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当时,后蜀被宋所灭,一些后蜀宫人携带物品进入大宋宫廷,于是出现了这块“穿越”的镜子。当初,宋太祖让宰相定一个以前没有用过的年号,最终确定了用“乾德”。可是没想到,这个年号不但早就被人用过,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这让宋太祖情何以堪?没文化真是让大宋丢尽颜面。赵匡胤叹息着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这件事让宋太祖更加坚定了“文治”的信念,结束武夫当政的乱世,开辟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他把帝国的明天托付给了文臣士人,读书人被空前重用。由此开始,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崇尚文化的“气场”。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唐人看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到了宋人那里,变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人择偶的标准不再是世族名门,而是中举的士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在宋朝出现了大逆转。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朗朗的书声从一座座私塾传出,这是宋真宗所作的《劝学诗》,平易如白话,成为儿童的启蒙读物,读书风气从皇帝到村童席卷全国。宋太祖坚持每天读三卷《太平御览》,他说:“开卷有益,我认为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宋太宗也作出表率,表示“他无所爱,但喜读书。”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这种读书风气使宋朝社会阅读率普遍高于前代,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大增加了。进入高等学校读书,在宋朝之前还是高官贵族的特权。唐代太学的入学资格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到了宋代,庶民中优异的人都可以入学,可见,曾经的贵族学校已经变成普通学校了,这是宋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为了培养文人,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宋朝前后三次大力办学,建学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官学外,宋朝有州学234所,占州数的72%;有县学516所,占县数的44%。在广大农村,乃至穷乡僻壤也有多种村学、乡学、私塾、义学、家馆、冬学等,“每一里巷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不少学校为贫穷的学生提供食宿,由国家供养。唐朝全盛时期学生总数只有六万三千零七十人,人口约为八千万,其平均入学率约为一千二百五十六比一;1104年,宋朝全国学生总数多达21万余人,按照人口约为1亿来统计,平均入学率约为五百比一,其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前代,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宋史》称:“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质彬彬矣。”教育之门已经对平民百姓敞开,不但工农商各个阶层都可以读书受教育,甚至偏远地方的牧童村妇也能口出古人之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进入文官体系,科举大门第一次面向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敞开,出身高低已不再成为录取与否的依据。整个社会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热情被空前调动起来,经常一次科举报名参加的人就有四十万之众,每次录取人数也从宋初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上千人。北宋仁宗一朝的十三榜状元,就有十二人出身于平民人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宋朝是一个真正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苏辙指责皇帝还得到嘉奖更不可思议的是,文人在科举考试中骂皇上居然也能得到官职。“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苏辙在对策考试中写文通篇指责宋仁宗,说他“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饮酒歌舞纸醉金迷,皇帝坐朝不问国家大事,不关心百姓疾苦。”这消息的来源居然是“我从路上听说的”,标准的道听途说。这张考卷引发轩然大波,考官认为苏辙诽谤皇上,建议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说:“我设立科举考试,就是欢迎敢言之士,苏辙指责我的过错,刚直不阿,出于爱君之心。”苏辙不但没有获罪,还被任命官职,得到特别的嘉奖。苏轼后来感慨地说:“秦、汉以及五代,因为进谏而死的,有几百人。而宋朝建国以来,还没有人因言获罪,即使当时稍有责难,不久也会升职。”。文化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的提高,知识阶层的崛起,政治气氛的宽松,终于使宋朝呈现前所未有的面貌——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社会氛围成为文化繁荣的前提,终于造就出宋朝一代新型士人。如果说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是大唐盛世的点缀,虽名声显赫却受尽苦难,宋朝文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并且完成了文化和权力的对接,中国首次出现了集官僚、文人、学者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责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相形之下,不但前面的汉、唐为之逊色,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宋朝士大夫的理想人格最终凝聚成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听来都是振聋发聩,也只有在那样一个全民热爱读书的时代,读书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据《北京晚报》)
2016-06-13
大部制改革的两个目的
报纸
顺德大部制改革横空出世之后,以其“党政联动”的鲜明特点为世人瞩目。“大部”的“一把手”们已于日前闪亮登场,各自发表了履新感言,给人一种蓬勃的引领改革风骚的锐气与魄力。按我的粗浅理解,推行大部制改革意义多多,但目的主要有这么两个:一个是提高行政效率,再一个是裁汰冗员。顺德区的党政机构由原来的41个精简为16个,精简幅度接近三分之二,从而使顺德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行政单位,也将成为我国机构最精简的县区。理论上看,大部门“一把手”能管住以前几个“局座”,以前需要区政府秘书长协调的几个部门之间扯皮的问题,现在“一把手”就能拍板,减少了行政层次,缩短了决策和管理链条。但如同区委书记刘海所说,这些部门如何运作是新问题;百姓不看机构如何改变,不看局长是谁,关心的是改革后办事是否方便快捷。刘书记的话称得上一针见血。倘若组成“大部”的原本“独立”的各个部门“磨合”顺利,则工作效率的提高立竿见影;而一旦部门合并实现1+1>2的良好效果,也就达到了大部制改革的前一个目的。我注意到,顺德改革似不存在冗员乃至冗官的问题。报道称,顺德在1992年的综合体制改革中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大部制。因此,此番他们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精兵简政”为改革标尺,而是保证公务员“人员不减,待遇不变”。这固然是值得欣喜的。但以我的有限观察来看,裁汰冗员以及冗官也许才是大部制的难点问题。按照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2005年的统计,彼时“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1,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2009年,这个问题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好转。这是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顺德成了“例外”,所以我说值得欣喜。但即便顺德存在这个问题,怕也只能是“人员不减,待遇不变”。深圳就是这样,为了改革的平稳推进,要“在一段时间内超职数安排”那些多出来的官。平稳推进,历来如此。宋朝的官冗是出了名的,哲宗元祐年间决心改革,以吕大防为代表属于激进派,主张“趣废其半”,把官吏处理的日常事务“以难易”分为七等,每等定出一个分值,“积若干分而为一人”,也就是按工作量设职位,多余的一概裁去。而以范百禄、苏辙为代表则属于平稳派,主张“渐消”,像深圳那样搞过渡,“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就是说,既然已经占住了位置,那就慢慢耗着,不补充就是,耗下一个———退休或者怎样———少一个,终有耗到“及额”的那一天,这叫“阙吏勿补”。范百禄说,此举“功虽稍缓”,但“废半则失职者众”,不得了。苏辙说:“若以分数为人数,必大有所损,将大致纷诉,虽朝廷亦不能守。”这一个“众”字两个“大”字,道出了可能的严重后果:那么多养尊处优的人一下子饭碗没了,不闹起来才怪。而“阙吏勿补”的好处,正可使“现吏知非身患,不复怨”!反正自己的利益不会受损,不会致人惊慌……大部制改革是当前的一个趋势,顺德继深圳、广州之后,接着珠海就要登台了。我始终认为,裁汰冗员乃至冗官,是大部制改革必须迈过的坎,古人无力破解的难题难道还要继续推给将来吗?平稳推进与裁汰冗官之间,是否没有调和的余地?从这个角度来看,顺德改革值得复制是无疑的,但今后其他地方的大部制改革还有相当的发力空间。(作者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
燕郊
2009-09-21
深情苏东坡
报纸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见,林语堂极爱苏东坡,在他的眼里苏东坡是个“仙”,可是我却更爱有着凡夫俗情的苏轼。与妻子,与孩子,与弟弟,与父亲,苏轼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幸福。鹣鲽情深,苏轼一生共娶过两个妻子,王弗是他的结发妻子,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主人公。王弗是个聪明的女子,苏轼背书,背着背着就忘了,可是“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王弗总能顺着往下背。王弗更是通达事理有着洞察世情慧心的女子,苏轼性情豪放,在待人处事上容易犯糊涂,所以每次会客,王弗就“立屏间会之”而后再和苏轼好好明辨。这样一个有着慧心惠仪的女子却只陪伴了苏轼十一年,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深情写下《江城子》,是怎样的肝肠寸断,柔情百结,而又是怎样的一份深情,才让他十年之后一人“泪千行”啊。天伦之乐,作为儿子,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位列“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成功的父亲,培养了两个杰出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他悉心教导两个儿子,教导他们:“士生与世,志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家里的藏书他都亲自校订,教孩子们写文立说,为儿子们等待机会。苏轼也不负父亲所望,参加制科考试,一举成名。而作为父亲的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苏轼说三个儿子都是“传家好儿子”,他和儿子们感情很好,被贬黄州时,大儿子苏迈徒步相随至黄州,后来被贬惠州时,苏迈又带着家人去惠州与苏轼团聚,苏轼在常州病重去世也是苏迈侍奉左右。而被贬惠州时,是三儿子苏过一直陪伴在旁,而后苏轼再次被贬海南,又是苏过抛下妻子儿女独自在海南陪伴父亲。手足情深,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一起参加制科考试,两人均以优异成绩名满京城。苏辙内敛,苏轼锋芒毕露,经常“祸从口出”,苏辙告诫苏轼要“少说话”,时事变迁,二人分隔两地,在密州任太守的苏轼已七年未和弟弟苏辙相聚。在中秋夜晚,苏轼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希望能与弟弟“人长久,共婵娟”。他记得与弟弟“夜雨对床”的约定,临去世时,他留下遗言,要苏辙把他葬在嵩山之下,并为他作《墓志铭》。而苏辙命自己的子孙在自己百年之后,将自己葬于兄长的墓旁,于是小峨眉山处有“二苏坟”之称。苏轼一生多难,但也一生深情,正是亲情,爱情,友情的陪伴,苏轼也最终成为了苏东坡。
2020-09-08
花落,春仍在
报纸
鈻测柌鍒�骞�銆�銆�鍥涙湀鏈殑涓�涓竻鏅紝鎴戝潗鍦ㄧ獥鍙拌竟锛岀湅鐗囩墖娈嬬孩鍦ㄩ洦涓钀斤紝鎸f墡锛屽皢涓�涓栫殑蹇т激璺岃惤浜庢偿鍦熴�傚埞閭o紝鐤肩棝浠庡績搴曟极杩囥��銆�銆�鑺辫惤锛屾槸鍚︽槸鏄ュぉ鐨勭粨鏉燂紵鎴戠炕寮�鍙插唽锛屼竴浜涘叧浜庤姳钀界殑鐢诲嵎鍦ㄧ溂鍓嶅睍寮�锛氬寳瀹嬪槈绁愬厓骞达紝铏氬瞾21鐨勮嫃杞奸娆¤荡浜紝涓嶄箙锛屽嵆鍥犲啓浜嗐�婂垜璧忓繝鍘氫箣鑷宠銆嬭幏寰楃涓捐�冭瘯绗簩鍚嶃�備竴鏃朵箣闂达紝鏄ラ寰楁剰锛岃嫃杞肩殑浜虹敓閾烘弧椴滆姳銆備絾鍚庢潵浠栧洜鍙戠幇鏂版硶寮婄锛屽弽瀵圭帇瀹夌煶鍙樻硶锛屼笉涔呭嵆閬皬浜鸿闄凤紝鍦ㄢ�滀箤鍙拌瘲妗堚�濅箣涓櫓涓х敓鍛斤紝鏈�鍚庣粡澶氭柟钀ユ晳锛岃璐粍宸炪�傛槬澶╄繙鍘伙紝鑻忓紤鐨勪汉鐢熷瘨鍐极婕�傚鍙楁墦鍑荤殑鑻忚郊骞舵病鏈夊氨姝ゆ矇娌︼紝杩欏簲褰撳噵璋㈠嵈鍙堟湭绔熷噵璋㈢殑鐢熷懡锛屽湪鎯婃儳锛岃椽鎭嬶紝鍨㈣颈锛屽▉鍚撲箣鍚庯紝璞佺劧寮�鏈椼�備粬鍦ㄣ�婂畾椋庢尝銆嬮噷鍐欓亾锛氣�滆帿鍚┛鏋楁墦鍙跺0锛屼綍濡ㄥ悷鍟镐笖寰愯銆傜鏉栬姃闉嬭交鑳滈┈锛岃皝鎬曪紵涓�钃戠儫闆ㄤ换骞崇敓銆傗�濇浘缁忛矞琛f�掗┈锛屽悕鍔ㄤ含鍗庯紝濡備粖绔规潠鑺掗瀷锛屼竴钃戠儫闆紝闈㈠韬綋涓庡績鐏电殑鍙屽眰鐓庣啲锛屼粬鍙槸娣℃贰鍦拌鈥滆皝鎬曗�濓紵浠栧湪涓滃潯寮�鑽掔鍦帮紝浜庢湀涓嬫�濊�冧汉鐢燂紝婊氭粴姹熸稕寮�闃斾簡浠栫殑鑳歌锛屼簶鍙ゆ槑鏈堝紑鍚簡浠栫殑蹇冩櫤銆備粬鍦ㄧ粰鏉庣鍙旂殑淇′腑鍐欓亾锛氣�滃緱缃互鏉ワ紝娣辫嚜闂锛屾墎鑸熻崏灞ワ紝鏀炬氮灞辨按闂达紝涓庢ǖ娓旀潅澶勶紝寰�寰�涓洪唹浜烘墍鎺ㄩ獋銆傝緞鑷枩娓愪笉涓轰汉璇嗐�傗�濆ソ涓�涓�滆嚜鍠滄笎涓嶄负浜鸿瘑鈥濓紒鑻忚郊鐨勮姳鍎挎浘缁忚惤杩囷紝浣嗚繖涓嶅眻鐨勭敓鍛藉張缁芥斁鍑烘洿缇庣殑鑺卞効锛屼负鍚庝笘鐣欎笅涓�涓案涓嶅噵璋㈢殑鏂囪壓鏄ュぉ锛岀簿绁炴槬澶┿��銆�銆�钀借姳缂ょ悍锛屾偛瑙傝�呭皢鎮插徆鍑嬮浂锛屼絾璞佽揪鑰呭皢杩庢潵浜虹敓涓殑鏂版槬銆�銆�銆�鍏櫨骞村悗锛屼竴鍦虹涓捐�冭瘯鍦ㄤ含鍩庝妇琛岋紝涓昏�冨畼鏇惧浗钘╄涓嬭瘲棰橈細鈥滄贰鐑熺枏闆ㄨ惤鑺卞ぉ銆傗�濆綋鏃跺浗瀹剁Н璐Н寮憋紝纭湁鈥滆惤鑺扁�濅箣蹇э紝娴欐睙寰锋竻鑰冪敓淇炴ň瀵硅瘲锛氣�滆姳钀芥槬浠嶅湪锛屽ぉ鏃跺皻鑹抽槼銆傗�濆湪搴旇瘯璇椾腑锛屼繛妯捐瘲鏄惧睘鍔涗綔锛屽張寮樻壃娓呭环鍧氬畧瀹跺浗鐨勪富鏃嬪緥锛屼护浜烘尟濂嬶紝鍌汉濂嬭捣銆備粬鍥犳寰楁浘鍥借棭璧炶祻锛屽悕鍒楁棣栥�傛槬澶╀笌淇炴ň涓嶆湡鑰岄亣锛屼粬鐨勪汉鐢燂紝鎴栬灏嗕竴璺矞鑺便�備絾涓嶄細鍋氬畼鐨勪繛妯句粎浠呬负瀹樹竴浠讳究琚尽鍙插脊鍔撅紝涓旀案涓嶅綍鐢ㄣ�傛槬澶╁垰鍒氬紑濮嬪氨鍖嗗寙璋㈠箷锛岄偅浜涜繕鏈唤鏀剧殑鑺辨湹涓�澶滃噵闆躲�備繛妯剧殑浜虹敓涔嬭矾鎯ㄩ伃瀵掑啲锛屽墠绋嬬伆鏆椼�備絾浠栫暐鍔犳�濈储锛岄殢鍗宠浆韬繑鍥炴睙鍗楁洸鍥紝闂棬璇讳功锛屾綔蹇冩不瀛︺�備粬鍦ㄣ�婇噾缂曟洸銆嬩腑鍔濆媺鎯嬫儨鏄ュ厜娴侀�濈殑濂冲効缁e瓩锛氣�滄瘯绔熼煻鍗庝綍灏濊�侊紝浼戦亾鏄ュ綊澶伣銆傜湅宀佸瞾鏈遍鐘规晠銆傗�濃�滃嚟褰╃瑪锛岀痪鏄ヤ綇銆傗�濅繛妯炬灉鐪熲�滃嚟褰╃瑪锛岀痪鏄ヤ綇鈥濓紝浠栫敤鍥涘崄浣欏勾鍏夐槾鍐欎笅浜旂櫨鍗风殗鐨囧法钁椼�婃槬鍦ㄥ爞鍏ㄤ功銆嬶紝鍥藉澶у笀绔犲お鐐庡嚭鍏堕棬涓嬶紝鏇惧瓩淇炲钩浼鎵跨蹇楋紝鎴愪负涓�浠g孩瀛﹀銆�銆�銆�钀借姳缂ょ悍锛屾剼鑰呭皢鎯嬫儨鍑嬮浂锛屼絾鏅鸿�呬細娲炴倝寰楀け涔嬮亾锛岃浆韬蛋鍑衡�滄煶鏆楄姳鏄庡張涓�鏉戔�濈殑浜虹敓鏂版槬銆�銆�銆�鑺辫惤鏄ヤ粛鍦紝鏄�嗗涓殑璞佽揪锛涜姳钀芥槬浠嶅湪锛屾槸缁濆涓殑鍧氬己銆�銆�銆�蹇冧腑鍐嶆棤鐤戦棶锛岀瓟妗堜笉瑷�鑰屽柣銆傛垜鍚堜笂涔︽湰锛屽啀娆$湅鍚戠獥澶栵細灏忛洦宸叉瓏锛岀豢鎰忛�间汉銆傞偅浜涜惤绾㈡垨绉簬鏍戝簳锛屾垨椋樺悜灏忔邯锛屽畠浠兘鎵惧埌浜嗚嚜宸辩殑浣嶇疆銆傛垜鐭ラ亾锛屽畠浠笉鏄秷闅愶紝鑰屾槸鐢ㄥ彟涓�绉嶆柟寮忚繋鎺ユ柊鏄ャ��
2022-05-02
“小苏童”走进公交车厢 为乘客讲述三苏文化
报纸
参加活动的“小苏童”。本报讯(张林廖文凯文/图)日前,市公交公司与苏洵小学联合策划,共同开展“‘小苏童’走进公交车厢、讲述三苏文化”主题活动,旨在让三苏文化通过公交车走进民间、走进生活,让广大市民在安全快乐出行的同时,感受到三苏文化、人文眉山的独特魅力。活动中,“小苏童”会在固定站点乘坐城市公交,向车内乘客讲解三苏诗词文化、东坡成语及三苏小故事。据了解,本次活动通过校企联合,以公交车厢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提高眉山公交的企业文化软实力。“公交13路东坡文明号,是眉山公交公司打造的精品线路,通过开展本次活动,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眉山公交文化,同时让乘客感受到眉山的人文公交和地方特色文化。”市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知道眉山的‘网红’水街后,我就选了个周末带着父母从成都乘坐高铁来到眉山东站,一上13路公交车,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三苏文化氛围。”一名来眉旅游的乘客说。当公交车行驶到东坡岛商业水街时,一名身穿汉服的小学生走上车,在车厢前面站定。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她将三苏文化娓娓道来。“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给我们的旅途增添了乐趣,还让我们在乘坐公交车时,进一步了解了三苏文化以及眉山这座城市的浓厚文化底蕴。”车上一乘客说。“这个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还能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三苏文化,进而更加爱护我们的城市,做好三苏文化传播的小使者。”苏洵小学一名教师说。
2020-12-03
我市首家! 眉山税务文化展厅正式揭牌
报纸
本报讯(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莉)昨(27)日,我市首家市级部门文化展厅——眉山税务文化展厅正式揭牌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迎晓,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二级巡视员邹建康出席揭牌仪式并参观展厅。历经近3年的精心打造,眉山税务文化展厅的建成,是我市税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思想,落实总局、省局党委关于加强新时代税务文化建设要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揭牌仪式上,领导嘉宾一行详细观看了展厅展陈,认真听取了展厅收藏税收历史文物、眉山税收历史、三苏税收思想等内容介绍。大家一致认为,眉山税务文化展厅不仅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税收历史,更是把东坡文化与税务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眉山三苏文化内涵,体现了眉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轨迹,将对推广眉山名片、传播东坡文化、普及税收法律知识起到积极作用。据了解,眉山税务文化展厅围绕“月韵东坡、税美眉州”税务文化品牌,以“触摸税务历史,弘扬税务精神,凸显发展脉络,同心奔赴未来”为主线,设置了“税话春秋”“税说眉州”“税论三苏”“税风扬眉”“税泽民生”等八大展区,展陈税务文化展品200余件,是全市开展税收历史文化教育、研究三苏税收思想、普及税收知识和展示眉山税务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王莉
2021-09-28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