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学术论文
搜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搜索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首页
学术论文
分类浏览
分类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
发表时间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作者机构
"2009·学术前沿论丛"编委会
"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委会
"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台湾)中台科技大学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韩国)大邱Cahtolic大学校
100191 北京,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研究所
200235,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组委会
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论坛秘书处
2018’中国土地资源科学创新与发展暨倪绍祥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2021动物致伤防治高峰论坛组委会
256200 山东省邹平县醴泉七路 教育中心(农业局)
Baylor University 美国贝勒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 Nanjing University
K.U.Leuven
Kenyon College
Kong Ju University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Philosophy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 London
找到15765条数据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眉山监管分局 公告01
报纸
第2号下列机构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眉山监管分局批准,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现予以公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市东坡区支行机构编码:B0018S351140002许可证流水号:00716455业务范围:许可该机构经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定批准的业务,经营范围以批准文件所列为准。批准成立日期:2008年04月15日住所: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大道东段37号、39号、41号、43号、45号、47号、49号、51号邮政编码:620010电话:028-38206109发证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眉山监管分局发证日期:2021年01月20日以上信息可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上(www.cbrc.gov.cn)查询。
2021-02-02
我的忠州老街故事
报纸
□江中心近日,忠县举行“忠州八景新景开·忠义之城请您来”活动,三峡留城·忠州老街景区正式向游客开放。忠州老街故事多,能讲故事的人也很多。我生在忠县、长在忠县、混在忠县六七十年,阅览了它几千年的沧海桑田,见证了它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一直都在追索它的前世今生。最近又参与编写《忠州老街故事》,搜索脑中记忆,走访掌故贤人,深思遥想琢磨,供稿十四五篇:华夏独“忠”溯渊源、巴蔓子刎首留古城、三峡工程淹了半城留下半城、东坡路、弓箭街、明城墙、古东门、东城文庙、东坡梯子、白居易和苏东坡隔代神交的东坡园、摩岩石刻、汉阙广场、龙家院子、豪果庄园、古色古香八字门等。我先后踏勘寻访、追根溯源,乃至对忠州老街的修葺设计,都有一些自己的思索见解、纸笔留痕。今天,我就从认识古城、半淹县城、装扮留城三个时段讲讲“我的忠州老街故事”,让在场和不在场的忠州人,年长的拾些回忆、年轻的了解过去、外来的客人听点新鲜,留下一些忠州印记。认识古城我是忠县黄金镇戚家河畔金鳞洞旁龙凤湾人,从小就向往去县城,但两地相距30多公里。那个时候出门全靠脚走路,大人们说“进城要把脚走痛,要痛好几天”,再则家中没钱无事,何必去受那“脚痛”的罪?因而直到15岁那年,初中毕业要照毕业相,才与一位同学结伴进县城,经历第一次照相、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看到滔滔长江滚滚向前。进一趟城基本上是“两头黑”。半夜出门,打着“亮篙”(煤油灯、火把之类,物质条件稍好点的也用电筒)走三个小时进到城里,天还是黑的,找个地方靠坐着等天亮。晚上回去,一般天又黑了,甚至还要摸黑走一段路才能归家。当天去来,步行六七十里路,多数时候是赤脚而行,很多时间还要背着煤炭、挑着东西,一般不会“打空手”。负重走路七八个小时,脚、背、肩要痛好几天,真是苦不堪言。那时候的县城“个头”还不大,凑凑合合大约两三平方公里,从长江边到北门场(州屏山)一街上一层,河坝、老街是古街,十字街是新街,州屏山北门场一带的街也正在形成。于我而言,进城最有意思的是听高音喇叭。在老街街口五六米宽的大梯子一侧,我把待销售货品的口袋打开个口子,露出货品、摆放地上,随便站着或者席地而坐,一边等人来买,一边听高音喇叭说学逗唱。那时候还没有噪音一说,三四十厘米口径的高音喇叭要么两个背对着、要么四个朝四方高挂在电线杆上,唯恐传声不远,音量开得很大。我专门把摊位靠近高音喇叭,平常孤陋寡闻的我听得是津津有味,从未感到噪音烦人。鸡鸭蛋5分钱一个、海椒面1角钱一瓢(小调羹)、姜藕粉3角钱一斤。那个时候的买家一般只买几个鸡鸭蛋、或者两三瓢海椒面、二三两姜藕粉。那时候的我就希望早点将东西卖完,这样就可以到处去逛逛了。后来我走上工作岗位,在乡镇办公做事,进城开会、办事机会较多,县城就不那么“遥远”了。特别是调到城里工作后,在日积月累中对它知之更多、了解更深。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300多年(“周赧王元年,即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后,立巴郡。”《忠县志》大事记开篇记录这一事件,应该是说忠县时属巴郡。由此,开启了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孕育了“刎首留城”的巴蔓子、“义撼张飞”的严颜等历史巨人,博得唐太宗李世民将这里由临州改名为忠州,奖赏这一方“意怀忠信”之人。白居易、陆贽、李吉甫、刘宴“唐代四贤”在此做过官(唐初36年间,先后有三个宰相、一个监察官被贬谪忠州历练,皆成正果),杜甫、陆游、苏轼、苏辙在此做过客,留下千古业绩(白居易的东坡园、白桥)、不朽诗文(白居易在忠州“两年刺史留诗百篇”)。忠州古城曾经有东西南北九道门(上南门、下南门、西门、北门、东门、黄龙门、金水门、太平门、永靖门,现今尚存有东门),还有古城墙、巴蔓子刎首留城处、严颜走过的桥、杜甫住过的寺、白居易种植的花木、苏东坡走过的路,摩岩石刻、城隍庙、川祖庙、巴王庙、夏王庙、东城文庙、太保祠、东坡路、苏家梯子、龙兴寺、白鹿书院、东坡园……忠州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忠州得名崇高、华夏独领,值得它的子民骄傲、珍爱、唱扬、奉献。半淹县城世纪交替之际,三峡工程移民高潮时段,正值我在忠州镇政府工作的第九年,对忠州古城的阵痛式变迁感触颇深。三峡工程淹没忠州古城三分之二,包括工厂、商场、医院、民房、大量设施,需要拆迁的房屋100多万平方米,安置移民2万多人。这些移民要限时迁走,房屋和设施要限时拆迁,不能“水来撵人”。虽然有移民法规、县委县政府做坚强后盾,各行各业齐上阵,但拆迁进度、拆迁安全、拆迁阻力等都得统筹统管,可谓千斤重担压在肩!经过宣传舆论、集中造动、充分准备,县城红星小区的移民安置房建好,从最低水位处开始安置搬迁,划线排序,抓阄定房。移民入住新房,老房才能拆迁。2002年初夏,首批3000多名移民迁入红星小区,住进移民新居,老房里能搬走的东西全部搬完,补偿、销号、清场、上锁,第一期拆迁范围人去楼空,一应工作就绪,具备了拆房条件。2002年4月26日,忠州城最古老的“老街”及其以下区域停水、停电、停市、封道,严禁人车入内。5月1日上午8点整,一声令下,“实施拆迁”!老街、西山,远眺人如潮,声浪一阵阵!移民们眼看着自己祖辈经营、世代守护的家巢顷刻间变成废墟,朝夕厮守、热闹繁荣的街市一下子面目全非,泪眼、唏嘘、唉叹、奉献,这就是“舍小家顾大家”“牺牲自我为国家”的三峡移民精神!100多万平方米的淹没房,历时6年时间,按水位高低,分期安置、分批搬家、陆续拆迁。除了个别“疑难杂症”,总体顺畅,三峡蓄水时,“风浪线”以下建筑拆完,植物除光,清库消毒,空荡敞亮。河坝、老街、半边街、老官庙、十字街南半边没了,巴山屋、吊脚楼、木列房、油毡棚没了,严颜桥、老大桥、新大桥、太保祠、下王庙没了,这些“没了”的区域,三峡水库一蓄水,叫了“库容”,一片汪洋。装扮留城所幸!古城还有一部分“站位较高”,水淹不及,岿然如故。也就是现在的东起白桥溪大桥桥头、西至鸣玉溪大桥、南起长江边、北至巴王路,“一横八纵”(东坡路为“一横”、沿线八个街巷为“八纵”),县委、县政府管它叫“三峡留城·忠州老街”,从2017年开始谋划对它修葺加固,推“城”出阁,融合文旅商、畅迎天下客,展示三峡留城的风骨。2017年启动忠州老街改造前期工作,到2022年改造工作基本完工期间,我任忠县国有企业重庆市先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有幸承揽了扮靓忠州老街的前期工作。我们组织编制的“忠州老街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获国家补助资金,制作的大府邸改造及治违(危)方案为实施整个工程提供指导,测绘了该区域350多栋楼房为改造设计提供标本,设计的“一横八纵”路网工程是全区域骨架,川剧院周围组团、忠州中学门外“曲梯连楼”成了亮点,东坡梯子至古城东门景观走廊添了古韵,撰写的15篇“忠州老街故事”丰富了本土人文……县委、县政府布要局,相关部门用重力,历经奋战,如今,“三峡留城·忠州老街”装点就绪,焕发生机。“一横八纵”区域内,东坡路、东城门、弓箭街、十字街(北侧)、大府邸、八字门、龙家院子、苏家梯子(已更名东坡梯子)、白鹿书院、东城文庙、龙兴寺、川剧院、文化馆、春华秋实、豪果庄园、汉阙广场、巴蔓子广场、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古迹遗址,琳琅云集,古韵纷呈。东城门,亦称忠州古城东门。建于明洪武12年(1379年),迄今已640余年。石砌单卷拱门,高3.3米,宽3.25米,厚2.63米。跻身全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古城门。龙兴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朝等历代改扩建。诗人杜甫曾寓居寺中两个多月,写下《龙兴寺题壁》:“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陆游曾到龙兴寺凭吊杜甫,留下《龙兴寺吊杜少陵先生寓居》:“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20世纪中期开始,龙兴寺逐渐成了忠州中学校园。东坡园,唐代忠州刺史白居易曾在此植树种花、吟诗抒情,留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等诗句,抒发植树种花的快意、执政为民的情怀。公元1059年,同时高中进士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受赏封爵后,慕名绕道前往白居易主政过的忠州,专门去其种树赋诗的东坡园瞻仰,先贤的功德与情怀,让苏氏兄弟肃然起敬,为表达敬意,吸取灵气,苏轼毅然将自己的名号改做了“东坡”,两大文豪于此隔代神交,驻留神韵。汉阙广场,依托本土拥有的多座汉阙,复制塑立汉阙9阙11座:丁房阙(母子阙)、无铭阙、乌杨阙(双座阙)、邓家沱阙、高颐阙、冯焕阙、沈府君阙、武氏阙、太室阙,彰显“汉阙之乡”的阙文化,全国仅有,全球罕见。弓箭街,相传为古时候制作营销弓箭的地方。据说明末女将秦良玉万里勤王在山海关抗敌所用弓箭多出自弓箭街。现在是营商、览胜、绘画、摄影、采风、韵文的好地方,令人眷恋。巴蔓子广场、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彰显2400多年前巴将军大忠大信的舍身壮举。东坡路、东坡梯子留下苏轼兄弟拜谒白公“种树东坡”的虔诚足迹。东城文庙、白鹿书院、龙兴寺遗存几多文坛轶事。大府邸、八字门、龙家院子、春华秋实、豪果庄园等展现清代、民国的建筑形意。文化馆、川剧院犹存犹唱忠文化悠扬乐章、忠州人丰功伟绩……浩瀚三峡库区,水涨三五十米,纵横千多平方公里,数十座城镇淹了、拆了、迁了,唯独忠县留下的这方老街,千年缩影,原状原样。一番修葺,稍作整装,依旧依形,闪亮登场。徜徉其间,穿越三峡留城千年时空;驻足流连,品赏忠州老街今古风尚!我的忠州老街故事,是我对忠州古城、忠州老街的一些感知认识,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神韵,但我也如芸芸忠州城民,把它萦记脑中、常念嘴上,总在寻找机会与人共享,传扬远方……(作者系忠县退休干部)
江中心
2023-10-09
蝙蝠是祸还是福
报纸
□安铁生自有记忆起,我从小就对老鼠和蝙蝠没有好感。老式砖墙黛瓦木板相隔的房屋里,老鼠梁上爬、角落里钻、多处打洞、到处躲藏、咬破木箱碗橱衣被、偷吃饭菜米面,半夜醒来总听到其噬咬什么和走动的声影,让人十分害怕又痛恨,用了灭鼠毒药、捉鼠牢笼、夹鼠弹簧,弄死一两只其余就无法再打到它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华大地曾举行声势浩大的“除四害”运动,全民上阵老鼠过街人人打。这是地面爬的,再说天上飞的:唐代元稹《长庆集》“景申秋八首”诗有:“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我们儿时蝙蝠也很多,白居易《山中五绝句·洞中蝙蝠》称:“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它总藏在阴暗角落里,包括家中厨房、厕所,荒废的祠堂、庙宇,城市上空傍晚常见它们聚集在空中吃飞虫,这一点老师告诉我们它是有益的,但它黑色小头大翅膀、能扑扑翻飞,却属哺乳类。长辈们一再告诉我们说它是老鼠变的,白居易《喜老自嘲》中也称“蝙蝠鼠中仙”,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总觉和老鼠很像既惧怕又讨厌。听说两广人吃老鼠和蝙蝠,一次我的小舅舅从广西回通,亲口问他是否南方人吃老鼠和蝙蝠,他说是,口味还不错哩!让我吃惊和可怖,老鼠是四害之首,吃掉它是一举两得,可蝙蝠怎么捉?怎么吃?一直是个问号。我是19岁到南通药材公司批发部当保管员的,见其中动物粪便有蚕沙(蚕的粪粒)、望月砂(野兔粪粒)、夜明砂(蝙蝠粪粒),心里恐慌十分恶心,故不愿像老师傅那样用手抓而是用勺抄。据中药学资料称,夜明砂具清肝明目、散淤消积功效,要是我知道自己喝的中药汤剂里有此物,一定难以下咽。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经常出差,在南方见他人吃过野味花蛇、竹虫、果子狸。2003年“非典”流行,据说是果子狸传染出来的病毒,加之果子狸2000年8月1日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禁止捕食当然是好事。想不到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专家们说是武汉野生动物市场“竹鼠”惹的祸,竹鼠属蝙蝠科,看照片视频也完全是黑蝙蝠的样子,我去过武汉二十多次从未见到旁边有人吃过,也不知如此丑陋形象肮脏样子怎么下得了口?据说古人吃竹鼠由来已久,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苏轼给苏辙《闻子由瘦》诗,当苏轼听说身在雷州的弟弟苏辙瘦了急得不得了而写下的,劝弟弟要多吃肉。在诗中苏轼苦口婆心,句句令人捧腹,但读到诗中的“黑暗料理”——“荐以薰鼠烧蝙蝠”,还是让许多苏轼的粉丝表示吃不下饭了。这烧蝙蝠肯定苏轼自己曾吃过且很喜其味,否则不会推荐出来。最后他还说虾蟆这些河鲜都是好东西,且引用了《资治通鉴长编》中腹负将军的典故,要多吃一定应对得起自己的肚子。足见苏轼是个倒霉了被贬黄州什么都敢吃的人。爱食蝙蝠科野味“竹鼠”的湖北人,海鲜市场且推出招牌菜,和鹿或者麂子一起炖煮,美其名曰“福禄寿”,这是多么愚昧的陋习。蝙蝠有一千二百多种,它不是鸟,像鼠还称鼠仙,也不是鼠,而是一种能够飞翔的翼手目动物。蝙蝠昼伏夜出,是上百种病毒寄生的宿主,蝙蝠扛了这个“雷”,人们吃蝙蝠等于打开潘多拉魔盒,让病毒找新的宿主。福和蝠仅是音同,吃了野味蝙蝠岂可幸福就来?北京有个“万蝠之地”恭王府,其第一位主人是我们最熟知的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他不敢用龙的图案,于是府内用一万只造型各异的蝙蝠贯穿始终。作为满人喜欢蝙蝠,这和一个故事有关:传说清太主努尔哈赤曾在一次与明军的交战中败下阵来,仓皇逃窜中不慎落马重伤,幸得空中漫天蝙蝠飞落其身,将其掩藏,才得以逃脱此劫。所以满族人对蝙蝠奉若神灵。在南方的广州有个著名的陈氏书院,亦以蝙蝠造型的构件最多,从石雕、砖雕、木雕,到陶塑、灰塑,取蝙蝠构成的各种图案超过100处。在我们苏州、南通也是,古来喜欢用五福捧寿砖铺地,门窗上用蝙蝠造型作装饰,连猫儿头(瓦当)上亦爱用蝙蝠图案来美化。现代工艺品红木雕刻、玉石作品上也常以蝙蝠点缀。这些都与东晋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讲:“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宋代《太平御览》称:“得而服之使人神仙”等典故,把蝙蝠当瑞兽有关,当今人应相信现代科学,将病毒宿主蝙蝠看透才是硬道理。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传播。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在百度贴吧(武汉吧)里出现这样一首打油诗:“野味好啊野味妙,野味吃完骨灰飘,喝了一碗蝙蝠汤,火葬场里睡得香,尝了一盘穿山甲,寿衣穿的要典雅,吃了一块鳄鱼肉,地府里开真人秀,别人在家过新年,吃野味的数冥钱。”对爱吃野生动物者讽刺得很厉害,这次真是让全世界人刻骨铭心!
安铁生
2020-02-16
东坡的道家养生
报纸
张丽娅北宋元丰三年的正月,正值举国迎春之际,苏轼却带着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离开了京师,凄凉上路,经过一个来月的长途跋涉抵达黄州。此时的苏轼早已是心力交瘁,五个月的狱中生活使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来到黄州后,太守陈君式便将苏轼安排在定惠院居住下来。苏轼居住在佛寺僧舍,吃住都与和尚一起,偶尔外出寻找钓鱼之处并采集药物,聊以自娱。一段时间后,由于水土不适,苏轼两眼通红,身上长了痛疮,头发花白稀疏,脸又瘦又发灰。经历的坎坷,生活的拮据,使他有些心灰意冷,卧病半年未起,想想将来,他不得不想起道家养生术。不久,他搬到临皋亭,俯迫大江,几席之下,云涛连天。苏轼常穿着草鞋,下山去江边,登上小舟,放浪山水间,朋友、学生的书信函件,一概不复。初夏之际,他借得黄州最大的道观天庆观房屋三间作修炼场所,搬居其中,独居四十九天,用道家方士之言,就是独自养练。“关闭门户,床要安稳,被褥温暖,枕头放置到两寸半高,端正身子,朝天仰卧,闭上眼睛,把气闭于胸腔之中,即使有鸿毛落于鼻端也不能动。经过三百息,要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想”这就是他练的胎息功,是弟弟子由在徐州逍遥堂中教过他的练养之术。他给朋友王定国的第八封信中说:“以某观之,惟能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但闭得百十息,为益甚大,寻常静夜以脉候得百二三十至,乃是百二三十息尔。数为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也?”按《抱朴子》的说法,得胎息者,就是如果不用鼻子呼吸,就如同在胞胎之间,那就说明得道成功。一口气能到百二十下,那就证明已进入中级功了。葛洪说:“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也就是一气千息,返老还童。这就是苏轼诗中说的“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这是苏轼追求的目标。后来好友王定国被苏轼一案株连,被贬往岭南宾州,那里瘴毒厉害,危害甚大,王定国照苏轼介绍的胎息功认真练,后来平安度过贬谪生活,返回京城后,还感谢苏轼介绍这一秘诀。苏轼在黄州也想炼丹,他常托宾州王定国买丹砂。朋友蔡承禧送给他一处避暑处,苏轼名之为“南堂”。那里,白天能看到长江千帆竞发,夜晚能闻到池塘荷香,他就在幽静的南堂留幽室一间炼丹,他清居简出,只偶与弟弟苏辙谈经论道,诗书酬答,颇为安闲。盛夏时节,苏东坡因风毒攻右眼,几近失明,贤淑的王闰之告诉他患这种眼疾的不能吃肉,为了眼疾早去,东坡暂时便戒了荤腥,闭门谢客,一心休养身体。以前东坡每天早出到东坡故营地耕种,和黄州人招呼往来,现乡亲们许久不见他了,便传言东坡已病逝,到天廷做文官去了。谣言传到京城神宗耳朵里,他信以为真,饭也吃不进,郁郁寡欢。练胎息功的同时,苏轼在黄州也练一种特殊的气功叫采日月华功,所谓采日月华,是一种特殊的气功,吞服日月之气,藉宇宙中日月之光华,来补人体之真气,以促生内丹。即白天吞食太阳光芒,月夜吞食月光,这是六朝道士早已流传的采日月精华之内功。道士认为,吞食日月之光华,能使人返老还童,阴阳平衡,终身不老。道家传说中,久服日月光华,人在阳光下无影子,身轻能飞。不过,六朝道士采日月精华时均有秘诀,苏轼是极富创造性的大文豪,他亲自创作口诀,作《采日月华赞》:“我性真有,是身本空。四大合成,与天地通。如莲芭蕉,万窍玲珑。无道不入,有光必容。曈曈太阳,凡火之雄。湛湛明月,众水之众。我尔法身,何所不充。不足则取,有余则供。取予无心,唯道之公。各忘其身,与道俱融”。当时的黄州,偏僻荒凉,四年的贬谪生活,让东坡尝尽了苦头,但坚强的意志和超然旷达的胸怀以及练习道家养生法,让东坡战胜了重重磨难,收获了健康,顺利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2015-09-26
眉山的苏轼 世界的东坡
报纸
金富轼朝鲜半岛的“东坡热”□本报记者刘寅自古以来,朝鲜民族便有学习中国文化的传统。相较于日本,朝鲜民族更早地认识了苏东坡。从高丽时代开始,至朝鲜王朝,直至近现代,朝鲜半岛的文人学者们,以各自的方式,将东坡文化刻进了朝鲜文化的碑廊之中。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上,几位韩国学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造诣。在此,我们也简要梳理东坡文化在朝鲜半岛近千年的传承,以供读者参考。“年年三十东坡出”据韩国学者洪禹钦介绍,在东坡生前,高丽人便知道他的大名,这一时间大约在高丽文宗三十四年(即1080年,苏东坡44岁左右)。探及原因,一则是东坡先生的声名所及;更重要的,则是高丽文人希望借助学习东坡,来一扫高丽当时盛行的萎靡颓废的骈文风体。我们都知道,东坡先生是著名的“学神”,一生考过三次试,一次第二,两次第一。在这“好成绩”的背后,更有一层重要的意义,即扫除了北宋前期盛行的声律之学,将文章重新拉回到“经世致用”的正轨上来。高丽久习中国文化,在当时高丽文坛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所谓“年年三十东坡出”,是当时高丽文坛的一句时髦语。高丽也考进士,每次录取30人。考试时,需写下一堆华而不实的骈体科举文,考中了自然就不必再写了。于是中得进士的30名士子如同脱缰的野马,争相效仿东坡先生,写下雄伟而致用的文章,并将那骈文一并扔到垃圾堆里。高丽文坛也为之一振,大家乐于看到这种情形,更为之兴奋,便戏称:“年年三十东坡出。”当时高丽有个奉命入宋的使臣,名叫金觐。他极为崇拜三苏父子,大约有些过了头,将自己俩儿子取名金富轼、金富辙。苏氏兄弟的大名可见一斑。金家两兄弟也不负“轼辙之名”,在高丽各有一番功业。特别是金富轼,他是高丽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历仕高丽肃宗、高丽睿宗、高丽仁宗三朝。他所编著的《三国史记》也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历史书籍。逆境中的浪漫较为可惜的是,自元代以后,高丽文坛被大量输入了程朱理学,风靡一时的“东坡热”也逐渐归于沉寂。直至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年),出于自身的需要,朝廷将忠君爱国放在首位,而如李白、苏东坡等极富浪漫色彩的诗人便遭到了排斥,有些“不听劝”的朝鲜文人甚至因此受刑。但广大朝鲜士子,总有些是不甘心的。如十五世纪末,朝鲜“海东江西派”的诗人们,他们甚至放弃了考试做官,或潜心学问,或寄情山水,一心追慕东坡先生“羽化登仙”之境界。他们“权把汉江作赤壁”,就像日本文人那样,载酒泛舟,吟诗填词。他们用浪漫的情怀反抗压抑的空气,在朝鲜王朝五百余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一道难得的风景。愈发蓬勃的“东坡热”近代以后,“东坡热”开始在朝鲜半岛逐渐抬头。到了现代,韩国学者受东坡先生的影响则更深。他们潜心研读《古文真宝》等古籍,并在《韩国文集丛刊》里收录了数百条与东坡先生有关的诗词故事。10月24日,来眉参加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的韩国圆光大学校书法科大学院招聘教授——裵玉永女士,就《苏东坡文人书法思想的特征及对韩国书法发展的影响》作了一番精彩的演讲。她开门见山的指出:苏轼极大地影响了高丽时代与朝鲜时代的文艺思潮,高丽时代科举试验的答案纸大部分清晰的留有学习东坡的诗文的痕迹。而且,朝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秋史金正喜和紫霞申纬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中国和韩国因地理上的原因,从很早开始就展开了多种交流,苏轼的艺术文化影响广泛,韩国的艺术文化审美意识深深地受到他的影响。裵玉永女士谈到东坡书法对韩国书法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嗅出一丝熟悉的味道。东坡文化在朝鲜半岛传承的千载光阴里,相较于作品,东坡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更为朝鲜民族所关注。他的精神,他的浪漫,他激越的生命,给朝鲜半岛历代文人学者带去了蓬勃的力量。
刘寅
2019-11-24
苏轼谒胡瑗墓考述
报纸
□彭伟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如皋人,教育家、思想家。他是北宋理学先驱,创立理学“安定学派”,为“宋初三先生”之一,创立苏湖教法,闻名海内。胡瑗祖籍陕西安定堡,故而世人尊称他为“安定先生”。无论生前还是身后,安定先生都受到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米芾、司马光、文天祥等历史名人的推崇。时至民国,钱穆先生于《国史大纲》中赞誉胡瑗,文史学家,教育家,经学、训诂、版本、校勘专家胡鸣盛先生(1886—1971年)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完成力作《安定先生年谱》。谱末有录,嘉祐四年(1059年)六月,安定先生卒于杭州。朝廷下诏,封于谥号文昭。集贤校理钱公辅(1021—1072年)率领太学生百余人,前往寺庙,悼念恩师。蔡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历代《如皋县志》也有记载,1060年,胡瑗长子胡志康将胡瑗下葬于湖州何山之原。其后,胡瑗小儿子胡志正携带父亲衣服,归葬于泰州北——如皋安定乡。多年后,苏轼仰慕先贤,前往胡瑗墓地,作诗一首,录入如皋《胡氏宗谱》,兹录如下:谒安定胡先生墓元丰己巳九月望日仲尼设至教,三千尚躬行。轲氏骋雄词,杨墨不得倾。垂法炳两曜,章为万世程。如何邹鲁后,汩汩失其真。伟哉安定叟,倡道孰与京。深悟一贯旨,体用授诸生。施教各以类,诜诜尽才英。俱成桷与榱,致用良匪轻。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名。我来起肃敬,为才湖之蘅。诗作起首,孔子、孟子、杨子、墨子四位教育大贤,悉数出场。所谓“失其真”是指时至晚唐五代,先秦诸学说已经失去真传,从而引出安定先生在教育史中的伟大之处:实行分斋教学法,实现“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桷榱辈出,胡瑗培养出大批人才,有程颐、钱公辅、刘彝、孙觉等。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豪,集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于一身,为后世众多文人所仰慕。然而,安定先生赢得苏轼敬仰,又有诗为证,他在苏轼心目中可与孔孟杨墨并论,无不彰显出胡瑗先生的历史功绩。只是此作未录入苏轼其他诗文集,仅见于家谱,本就令人起疑。又有谱中录入撰诗时间:元丰己巳,肯定有误。徐建平《胡瑗》(200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已有发现,还有猜测:元丰己巳,此处有误。元丰为宋神宗年号,自1078年戊午至1085年乙丑,中无己巳年。考苏轼生平,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哲宗继位,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己巳,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此处或为元祐己巳之误,味其诗意,似亦近之。是耶,非耶?待更考。元祐己巳,苏轼失意仕途,外放杭州,的确是史实。元丰己巳与元祐己巳,仅差一字,可能是讹误。但是“味其诗意”,《谒安定胡先生墓》只是表达了苏轼对于安定先生的赞许与推崇,似乎未曾涉及诗人的政治心境,无味可品。关键一点是,元祐己巳年,苏轼人在杭州。胡瑗离世,也在杭州,但是他的两座坟墓分别在湖州与如皋。搜罗众多文献,未有提及胡瑗墓位于杭州。苏轼前往杭州何处见到胡瑗墓呢?而且《苏轼年谱》记述元祐己巳九月望日,苏轼正在杭州欣赏南屏美景,不可能去谒胡瑗墓。苏轼走访安定先生墓地,不在如皋便在湖州。历代《如皋县志》均无记述苏轼来如的经历。南宋诗人刘过曾作《寄如皋叶尉》,后人有将刘过误作苏过,以为苏轼儿子苏过结缘如皋。既然苏轼未曾履及如皋,那么他去过湖州吗?令他成名的“苏湖教法”,便是指安定先生在苏州、湖州两地教学方案的总结。胡瑗对于湖州有着深厚的情感。查阅《慈溪乌山胡氏裔源史痕》《湖州文化探源》《湖州历代书画家》等书文,1060年,胡瑗下葬于乌程何山(今湖州南郊道场浜村青山坞),元中遭毁,重建何山向阳坡上,北与道场山相连。1079年4月,苏轼出任湖州知州。他与同僚频频出游,多次畅游道场山,写下名作《游道场山何山》: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诗中“何山幽谷”正是胡瑗墓所在地。1079年正是北宋元丰二年,即己未年。“元丰己未”与“元丰己巳”,仅一字之差。元丰己未年,苏轼的确游览过道场山、何山,应当见到胡瑗墓。不过时间不应该是“九月望日”(九月的月半),《苏轼年谱》记述乌台诗案爆发后,1079年7月28日,苏轼已经被罢免湖州知州的职务,随后被押往京城,因此不可能于9月15日游览胡瑗墓地。苏轼一生至少四回前往湖州。关于其余三回,《苏轼年谱》明确记载相应年份的9月15日,他也不曾去过胡瑗墓地。综上所述,苏轼应当在元丰己未年前往何山,见过胡瑗墓地。“元丰己巳九月望日”明显是讹误,要么苏轼从未写过此作,要么苏轼在元丰己未年写下这首诗作,具体时间应当是他在湖州的数月里(4月—7月)。
彭伟
2022-08-24
东坡居儋 此心安处即吾乡
报纸
■本报记者刘梦晓日前,在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儋州市第一中学的东坡讲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苏轼研究会副会长冷成金作了《东坡文化与儋州旅游开发》专题讲座。他重点阐述了儋州东坡文化的特质和意义,并对东坡文化和旅游如何结合提出独到建议。居儋三年:此心安处即吾乡“东坡居儋三年,把儒、释、道文化的精华发展到了极致,其人格境界达到了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峰,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树立了鲜活的样板。”说起海南苏东坡文化的特点时,冷成金这样概括。东坡在渡海前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足见其悲痛与决绝之心,但该词却了无贬谪之苦痛,生活之艰辛。该词充分表达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可以说这时的苏东坡已经实现了对艰难现实的审美超越,即将艰苦的生活转化为审美的人格境界。苏轼初到儋州,看到黎民大多不事农业,主食只有薯芋、鱼类,且喜欢赌博,他想到的是“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于是便着手设馆办学,劝人耕耘戒赌,并指导百姓挖井取水,采摘草药治病。第二年春天,苏轼创作了著名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光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苏东坡因春光明媚、春风拂拂、鲜花盛开、白絮飞扬而兴奋不已。更可喜的是儋耳农业劳动风气的扭转,更令东坡欣慰。满心欢喜,哪里还有愁苦之意?三年后,苏东坡离开海南时留恋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更是直接将海南当作自己的家,建构起精神家园,达到了“此心安处即吾乡”的至高精神境界。冷成金认为,在这一时期,苏轼彻底摆脱了外物的束缚和羁绊,以“吾生本无待”和“思我无所思”态度来对待世事人生,即以人类历史的合理性为自己生命实践的唯一依据,真正建立起不唯古、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化人格。“故海南时期的东坡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样板。”冷成金说。姜唐佐中举东坡眼力长说起海南的东坡文化对于内地的意义时,冷成金特别强调,“海南人情醇厚。倘若儋州人情不纯美,不能厚德载物,就不可能产生东坡居儋三年的东坡文化。”苏东坡初到海南时,曾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但朝廷上的政敌却逼迫他搬出官舍。此时,当地人民给了他很大帮助,为他在桄榔林下修建房屋,并给他送来粮食、果蔬和猎物。当他酒醉夜归时,黎童总会给他指路,乡邻不时也会来看他是否平安归来。当苏东坡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他回答说:“风土极善,人情不恶。”这是东坡对海南人民的深情赞美。冷成金认为,东坡贬居惠州和儋州近六年的岭海时期,可谓惠儋一体,但儋州为最,在苏轼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儋州时期达到了中国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东坡精神和东坡文化,主要就是学习这一时期,这也是海南东坡文化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说起苏东坡与海南的故事,还有一段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琼州人姜唐佐曾拜苏东坡为师半年,他赴广州应试时,东坡曾在其扇上题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涯从此破天荒。”并承诺他中举后再续后两句。后来姜唐佐果然成为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举人,然而此时东坡已经去世,其弟苏辙续完此诗:“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今天,我们以这两句诗来评价苏轼对海南文化的贡献,不正十分恰切吗?”冷成金说。
2018-12-09
青神: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报纸
本报讯(张进卫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古良驹)今年以来,青神县各部门、乡镇(街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1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00余人次。8月11日,青神县相关部门邀请东坡文化爱好者汪丽雯老师,在高台镇百家池村邻里百家,以“传承三苏家风润泽美丽乡村”为题,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公益讲堂。汪丽雯老师从家庭家教家风相关内容切入,引入三苏“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优良家风,再延伸到程夫人对三苏家风产生强烈影响的故事。其讲解通俗易懂,村民认真聆听,积极回答问题,现场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魏国伦家庭是百家池村的好家风、好家教家庭。听完讲解,70岁的魏国伦激动地说:“汪老师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阐述很详尽,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我要把三苏家风和我们自家的家风结合起来,勉励自己和家人,把好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百家家风乡村讲堂”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培育良好家风、塑造文明乡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对建设高品质美好生活家园、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弘扬传承三苏家风,特别是挖掘苏母家风内涵,去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接下来,我们将开展一系列活动,寻找最美家庭,促进更多家庭生活和谐美好。”青神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今年内,青神县还将组织线上线下活动50余场次,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家庭家教家风学习、教育、传承氛围。
古良驹
2022-08-16
苏轼的十八罗汉像因缘
报纸
邵晓峰十八罗汉图像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题材,目前较早涉及到十八罗汉的文献见于唐代中叶的散文家李华所撰《杭州余杭县龙泉寺故大律师碑》。李华(715—774年),字遐叔,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曾为寺院和禅师写过不少碑文,对佛教教义及衣钵传授有所阐述,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这篇碑文中记载:“天宝十三年春,(大律师)忽洒饰道场,端理经论,惟铜瓶锡枤留置左右,具见五天大徳、十八罗汉幡盖迎引请与俱西。二月八日恬然化灭。报龄七十六,僧腊五十七。”文中虽然并未具体言及究竟是哪十八位罗汉,但是这一记载说明早在唐代中期,中国人已将佛经记载的十六罗汉发展成十八罗汉。当然,至于这十八罗汉中有无降龙与伏虎罗汉,就难以考证了。虽是如此,但就目前文献所见,十八罗汉像的说法迟至北宋中后期才逐渐流行。在宋代十八罗汉像的文献记载中,大文豪苏轼(1037—1101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譬如,苏轼谪居海南儋耳时,有幸得到四川金水张氏所画的《十八罗汉》,十分高兴,并作序说:“蜀金水张氏,画十八大阿罗汉。轼谪居耳,得之民间。海南荒陋,不类人世,此画何自至哉,久逃空谷,如见师友,乃命过躬,易其装裱,设灯涂香果以礼之。张氏以画罗汉有名,唐末盖世擅其艺,今成都僧敏行,其玄孙也。梵相竒古学术渊博,蜀人皆曰此罗汉化生其家也。”在描述十八罗汉像的文字中,写第七尊者“有龙出焉吐珠其手中”,写第十三尊者“有虎过前”,这是描绘降龙与伏虎罗汉画像的较早记载。虽然苏轼在这篇颂的《跋尾》中说自己家原先供奉的是《十六罗汉像》,并有一些神异之事发生,但是能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得到从四川辗转过来的《十八罗汉像》,可以看出《十八罗汉像》在当时已有了流传基础。苏轼还在广东清远峡宝林寺(今广东清远禺峡山飞来寺),看到了据说是著名画僧贯休画的《十八罗汉》,并为其作《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此画是否为贯休真迹不得而知,不过其中的文字描述并未出现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的画面。苏轼之后,人们对《十八罗汉像》的记载与讨论多了起来,如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的释惠洪(1071—1128年)《冷斋夜话》记载:“予往临川景德寺,与谢无逸辈升阁,得禅月所画十八应真像,甚奇。”此外,惠洪还作有《绣像十八罗汉赞》。活动于两宋之间的诗人曾几(1085—1166年)也作过《唐贯休十八罗汉赞》。南宋是降龙和伏虎罗汉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就目前的图像资料可见,南宋时表现降龙的罗汉图有:南宋陆信忠《十六罗汉·降龙》(日本相国寺藏),作品的下方有两条飞舞的龙,围绕一宝珠张牙舞爪,罗汉攀于岩石旁的树上作凝视状,情景交融,独具特色;南宋金大受《十六罗汉像·第十五》(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画中的罗汉头上有一条飞翔的龙;南宋佚名《十六罗汉像·第八尊者》(日本京都龙光院藏)画有降龙归钵。现存的宋代罗汉画多数流落海外,其中以日本居多。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重要的宋代罗汉画——《六尊者像》,此画虽着色不多,主要以淡墨赋染,以游丝描勾画人物,但是线条细劲流畅,具有较强的力度与柔韧性,画中人物(特别是罗汉)的神情与动态刻画生动,超尘脱俗,颇具威严,人物形象略有夸张,代表了宋代罗汉画的较高水平。《六尊者像》的发现实出偶然。上世纪50年代初,工作人员在故宫东北隅寻沿书屋中的垫褥里意外发现了一幅古画。这可能是清宫某一太监欲盗出宫外而暂匿于此,后来因变故致此画耽于此处数十年。当它重见天日时已面目全非,霉变相当严重,后经故宫修复厂装裱师之妙手,得以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即我们今天所见的《六尊者像》,从每册名称可知它原是《十八尊者像》的一部分。《六尊者像》中描绘了六位尊者,分别是:第三尊者、第八尊者、第十一尊者、第十五尊者和俗称降龙、伏虎罗汉的第十七尊者、第十八尊者。由《六尊者像》纵观其他绘有家具的宋代罗汉画,可以发现,罗汉形象怪异奇特,与常人形貌相距甚远,而且在描绘与其相适应的环境与器物时也不免突出“奇”。“奇”的来源既有可能是现实的,是画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也有可能是杜撰的,是源于画家的想象,然而,无论如何驰骋想象,其现实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即它们或多或少均会留下实际生活的痕迹。因此,虽然一些宋代罗汉画中的器具不可能全部源自现实,但是它们诞生的源泉应当是丰富的,当时佛教环境中的起居事物(既有实际生活中的,也有前人图像中的)一定给予了画家重要的参考与启示。
2018-10-14
《解密徐州知州苏轼和姜焯》
报纸
他修复、扩建、新建城市设施很多,主要包括翻修苏堤、黄楼、放鹤亭和逍遥堂等和苏轼有关的历史遗迹,又在云龙山上新建半山亭、望湖亭和试衣亭等,不少名胜得以流传至今。四、他们都在徐州兴建过一些标志性建筑。苏轼修建黄楼,该楼系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将旧的霸王楼拆除,取其物料,于宋神宗元丰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除此而外,秦观、陈师道等人都有文墨。姜焯创建大士岩寺,他有一篇《云龙山新开大士岩记》,说寺庙位于云龙山西半山的山腰,于康熙五十八年开凿的。他原来打算在这里建造僧舍,觅僧看守放鹤亭,因为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巨石岩,广约八丈,峰棱外露,不知道它有多深,又因岩下黄茅岗有唐代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大士像石碑,于是授意工匠把巨岩雕琢成观音大士像,观者以为神,于是州人又请增工扩大正殿三间,前为韦陀殿,左右为竂舍亭台阁道,取名为大士岩。如今,该寺早已成为云龙山的主要景点。五、两个人都清正廉洁。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官四十年,始终戒奢节俭,在徐州期间,危难时刻能与民共患难,太平时期能与民同乐。在海南更是关心当地人民的生活疾苦,并且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姜焯在感恩抑制豪商盘利,严禁锢婢卖奸,革除陋俗,提倡新风。平时深入民众,询问疾苦,与民众建立起浓厚的感情。离别海南之际,百姓痛哭,相随数百里。在徐州,他勤政为民,大公无私,革除弊政,清白自持,请谒不行,被人称为“铁门限”,就连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对他的不知奉迎而大为光火,但又对他的铮铮风骨所折服。六、都有很好的心态。一个历经千辛万苦,饱经风霜,居然不死,崇尚道教,看淡生死,在海南尚能完成《东坡志林》以及《和陶诗》的最后十五首。苏辙评价说:“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黄庭坚则如此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艰苦的条件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个是平常心,甘于做小官,一做数十年。姜焯能到徐州,少不了堂兄李煦的帮助。但和声色犬马的堂兄相比,他则更甘于寂寞,独善其身。66岁告老还乡之际,堂兄正好被雍正抄家。他晚年以琴书为伴,在书斋中与诸弟白首嬉聚,优哉游哉。82岁时,他鉴于堂兄李煦被抄家的惨痛教训,作《群生自造化说》,他说:“愚年逾耄耋,稍历闻见,即目前亲睹报应之远在儿孙,近在身者,指不胜屈。因此参透‘自造化’三字精切,故特表为安荣宝丹,以遗子孙。”并书刻板,谨悬祠堂之侧,垂示子孙引以为戒。他生活简朴,饮食以蔬菜为主,并说:“淡泊中极有深味”,故而能够高寿86岁。七、都是政绩突出的好官。苏轼在知徐州其间颇能为民谋事,如抗洪水、建黄楼,祈雨劝农、抗春旱,查石炭、利国铁,医病囚、治军政等,获得徐州百姓的交口称赞。所以离开徐州的时候,父老乡亲攀马相送,他感叹道:“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姜焯在感恩县署内建起常平仓,在四宜亭的北边再建一所共有六间课室的义学,自此文风不坠。重修城隍庙、飞来庙、鱼鳞洲峒,并写了多篇诗文。在徐州,他疏通沛县、张孤、梁山等处河道,水患得以消除。他为屯卫请命豁免,禁止公务人员吃拿卡要,与民生息。他明察秋毫,惩治7名怙恶不悛的营卒。他设计抓捕大盗头目,遣散其党羽。八、他们都为海南和徐州的百姓称颂和纪念。苏轼在徐州留下诗文共计三百余篇,徐州关于苏轼的遗迹据说是全国最多的,不下数十处,一座云龙山基本上都是他的足迹。在海南儋州至今还保存着“东坡书院”和“载酒亭”等遗迹。而姜焯在感恩,处理好与黎族人的关系,主张以“宽抚”为主的怀柔政策来化解民族矛盾。感恩县将他列入名宦祠,民国《感恩县志》中说他:“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晓黎庶以礼义,一时人心向化,邑人德之。”在徐州,他更是深得百姓拥戴。同治《徐州府志》说他:“牧徐州多善政,徐人追思不置”。云龙山上的“姜公亭”、张谷山下的“镇河大王庙”以及利国的“姜公泉”都是徐州人民对姜焯的最好纪念。孟子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苏轼和姜焯这两位徐州老父母官,正是因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善政”而更多的是“善教”,所以才得到了百姓的拥戴,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世世敬仰。
2016-11-25
到底了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期刊
报纸
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