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高级检索
搜索
登录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与
或
非
关键词
标题
摘要
正文
作者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ISBN
年代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用户中心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
首页
东坡行旅
三苏图谱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遗址遗迹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返回
高级检索
搜索
搜索
全部
作者
标题
机构
高级检索
搜索
高级检索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或
与
非
标题
关键词
摘要
作者
正文
机构
出版单位
收藏单位
精确
模糊
日期范围
-
立即检索
重置条件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研究力量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分类浏览
资源类型
三苏作品
学术论文
数字图书
可移动文物
陈列展览
文化活动
影音作品
媒体宣传
古籍著作
有声图书
研究学者
关键字
眉山
纱縠行
三苏祠
苏轼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
刘清泉
清正廉洁
三苏文化
学风家教
乌台诗案
三苏祠
苏辙
苏洵
苏轼
东坡大家讲
寿苏会
苏轼文物
专题配置标签A
寺
禅室
观
苏洵
苏轼
苏辙
年代
1048
1055
1056
1057
1059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1067
1068
1069
1070
1071
1072
1073
1074
1075
1076
1077
1078
1079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1087
1088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作者机构
万州
丰都
临安
临汝
丹阳
乐山
九江
云阳
仪征
余杭
儋州
六合
兴山
凤台
凤翔
凤阳
华阴
南京
南昌
博罗
叶县
合浦
吉安
吴江
周至
商丘
嘉兴
大余
大冶
奉新
奉节
定州
宜兴
宜城
宜宾
宜昌
宝鸡
宿州
富阳
尉氏
岐山
巫山
巴东
常州
广州
开封
当涂
彭泽
徐州
徐闻
德庆
忠县
怀远
息县
惠州
成都
扬州
扶风
无锡
星子
杭州
梧州
永修
汉阳
沙市
济南
浠水
海宁
涪陵
淮安
淮阳
清远
渑池
湖口
湖州
滑县
潍坊
灵璧
犍为
界首
益都
盱眙
眉县
眉山
秭归
章丘
胶州
芜湖
苏州
英德
荆门
蓬莱
藤县
襄城
襄阳
西安
许昌
诸城
赣州
连云
郑州
都昌
鄂城
重庆
钟祥
镇江
阜阳
阳新
韶关
高安
高邮
麻城
黄冈
找到90516条数据
崇高与优柔:苏东坡生命美学的内在张力(初稿)
会议论文
苏东坡是有宋三百年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偶像派与实力派巨星.其生命存在富有崇高和优柔兼而有之的美学内涵.其崇高一面体现于忧国忧民尤其是在对待"敌人"和女性方面.优柔一面体现于面对苦难之时的从容潇洒,具体形式有漫游与诗文艺术活动等.苏东坡的生命存在,富有内在的张力,一张一弛,犹如鼓满风的船帆,又如扯满弦的弓箭,它丰富多样,不疲软,不萎靡,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个具有硬度、高度和灵活度的人文坐标.
何林军
收藏
喜欢
18913
他年犹得作茶神,品茶品文品人生——茶和苏东坡的生活、文学及人生初探
会议论文
本文对茶和苏东坡的生活、文学及人生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苏东坡爱茶的缘起、苏东坡和茶的相互影响、茶与生活、茶与文学、茶与政治等进行了阐述。
杨晓燕
收藏
喜欢
18471
苏东坡养生论——读苏东坡论文札记之四
会议论文
苏东坡研究、介绍和实践养生之道,对养生理论、方法和具体操作,做了详细记载。真切反映苏东坡在流放中的艰难处境和落寞心态,正可填补其传记内容的一种缺失。
冯士彦
收藏
喜欢
17850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会议论文
<正>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开拓表现在内容题材、风格特色、形式技巧等各个方面,而他对整个词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在传播接受的动态过程中逐步产生与显现的。对苏轼词史地位的认识,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的视野去做系统的考察,也可以从微观的层面来做局部的观照。比如,通过对《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词调的创作及其影响,我们也依然能够很明晰地看到苏轼在宋代词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刘尊明;陈欣
收藏
喜欢
16593
不是开创是回归:文学发展视域中的苏轼豪放词
会议论文
苏轼对豪放词的贡献,一般冠以"开创",而审视词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苏轼的豪放词,且不仅仅是豪放词,包括其他方面,更多的是向敦煌曲子词的回归。花间词是词的发展历程中走的一段曲路,苏轼使词回归了其发展的正路。这种回归包括三个层面:内容的回归、精神品质的回归、风格的回归。
吴淑玲
收藏
喜欢
15386
论苏轼词中的四种自我排解模式
会议论文
在谈到苏轼词的时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乐观旷达的豪放风格。这也是大部分人喜好苏词的直接原因,无论在政治、生活、精神上面临怎样的孤独与困境,苏轼始终能以自己所独有的性格与文化特质来将其排解。在过去对此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单独对其词中显露出的某一特质——如自由、乐观、出世倾向——来进行研究,而笔者认为这些特质的展现应当是有具体"途径"的。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些"途径",即研究苏轼在触及困境之后的不同的自我排解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产生的文化底蕴与苏轼个人的时空背景。本文在精读与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总结列举了"生活乐趣"、"对现实的疏离"、"对道的体悟"、"寄希望于未来"等四种模式,不完全之处,望观者不吝赐教。
唐楚涵
收藏
喜欢
15053
徐州苏轼符号
会议论文
在苏轼的政绩之中,徐州抗洪可谓举足轻重,其标志性建筑为徐州黄楼。徐州黄楼作为徐州苏轼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忠于职守的担当精神、危机应对的果断精神、凝心聚力的协商精神,以及传承以民为本、勤政为民精神的文化自觉,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刘清泉
收藏
喜欢
14775
性何以“相近”而不“同一”--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会议论文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孔子何以论性为“相近”而不是如孟、荀论性为“一”,就在于孔子对人性论的潜在判断是善恶混存的.在孔子这里,人类之人性皆为善恶混存的,这是人性之“大同”,但个体之人性中则又普遍存在着善恶因素比重的差异,是为“小异”.大同而小异,故为“相近”而非“同一”.孟子和荀子各抉孔子潜在人性观之一端而作极端化推阐,遂有了确切的人性善恶之辩,并由之开启了后世关于人性论的纷纭讼争.
冯兵
收藏
喜欢
14769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观
会议论文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最为熟悉、最为重视的活动恐怕就是"学习"了.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这些问题,也是每个读书人要反复思考的问题.只有把这些活动想清楚了,"学习"活动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率.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对"学习",孔子是极为重视的.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一书中,《学而》篇居首,可见其意义之重大.据笔者统计,"学"字在《论语》出现有65次之多.其意思不外有两个:一个是动词的意义,可以解释为"学习",如"学而时习之";另一个就是名词的意义,也就是"学问"的意思,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要解释的,就是第一方面的含义.
夹纪坤;陆信礼
收藏
喜欢
14357
从性情论到性善论--论孟子性善论的历史形成
会议论文
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告子以生论性的对立面而出现,这使得人们易于强调其创新而忽略其历史继承性.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了的历史维度,使认识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论谱系中,除了以生论性和以心论性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人性论即以情论性的性情论,心性论正是在性情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孟子以心论性的前提是以情论性,他把性情论中自然感情提升为道德感情,把性情论中无定向的认知心发展为道德本心,确立了本心的先验性和普遍性,使得其性善论成为儒家心性论的典型形态.就其义理形态而言,孟子的性善论并非朱熹以理气二分为基础的性理论,也不同于牟宗三基于康德实践理性观念所诠释的那种道德形而上学,而是心、性、情、才一本论.
赵法生
收藏
喜欢
14257
到底了